第101部分 (第2/4页)

多部队都被拦在那里,闹哄哄地挤成一堆,进退不能。

假如是会战之初,即使日本侵略军再多,大家一窝蜂扑过去,七手八脚也能摆平。可这是什么时候,这是落魄的时候,急着逃命的是大多数,人人唯恐落在包围圈内不能脱身,谁又肯留下来拼上一场?

不愿居后,又不敢往前冲,于是自己就把撤退的道路给堵死了。

第3章 任何时候都需要胆色(2)

张自忠见这样不是办法,便主动提出,由张军团独挡其锋,打开通道后让其他部队先撤。

虽然张自忠在名义上已位居军团长,但他手中能直接指挥调度的仍然还是第五十九军这支老部队。在两次临沂大捷之后,五十九军剩下的能战之兵已十分可怜,其精锐的第三十八师更是从战前的一万五千人锐减至不足三千。

如果这三千人再打完了该怎么办呢?从临沂换防下来后,张自忠便从三千人中挑选精兵,缩编成一个千人的独立旅,直接归军团指挥,其他人派到后方去补充训练新兵。

张军团的主力,只剩下了刘振三第一八〇师,可偏偏这个师还不能常在身边。

由于张自忠实际担负着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所以他的行进秩序是,军部在前,刘振三师殿后,后者通常要在军部出发两个小时后,才能予以跟进。

在刘振三师还没有跟上来的情况下,张自忠只得先将随军部行动的独立旅调上,利用后者将日军吸引过去,以此为别人腾出求生通道。

趁张自忠与敌苦战,其他撤退部队迅速转移。

当时五战区派出的一个联络参谋负责在场协调,亲睹这一场面后不禁连声赞叹:张自忠予人以安,自处危境,真乃名将典型。

得知军团长正在厮杀中,刘振三师跑步前进,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作战场地。

没扔掉的野炮派上用场了,缴到的鬼子弹药也上了膛,一番死战,终于确保身后的所有撤退部队都得以安全过境。

等大家都走完了,张军团还与日本侵略军黏在一起,脱身不得。

为了摆脱追敌,张自忠悄悄地把预备队拉上去,对日本侵略军侧背进行佯攻,做出了一个要围而歼之的姿态。

欲退必攻,这是用兵要诀。

借助夜色掩护,独立旅保护军部先走,刘振三师随后逐级撤离,到深夜十点才全部脱离战场。

在徐州大撤退中,以张自忠表现最为耀眼。

这个人正因不再害怕失去任何东西,所以大彻大悟,成了最勇敢的人,俯视全场,无可及者。

国民党统帅部专门向五战区发出嘉奖令,表彰张自忠为抗战模范,对其部队所损失的武器优先补充,所缺兵员也择优补足。

民国岳飞

在畑俊六采用“快速挺进”战术,提前截断陇海铁路时,蒋介石计划中的豫东兵团虽然还未能组建成功,但指挥官已有人选。

薛岳,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时任豫东兵团总司令。

在薛岳出生的第二年,甲午战争就进入了收官阶段,中国在这次决定两个民族命运的大战中输得干干净净,一纸《马关条约》更是直接断送了东方大国的中兴之路。

悲愤和愕然从前方蔓延到后方,又从城市蔓延到乡村,到处都有人在想念那个不世出的民族英雄——岳飞。薛家老爸也不例外,这个粤北山村的农民毫不犹豫地给儿子取名为“仰岳”,意思就是要向岳飞致敬。不过他想不到的是,儿子比老子的志向还要大,后来就直接把“仰”字给去掉了:仰什么仰,我就是未来的岳飞!

很狂吧,但这就是薛岳。

薛岳以岳飞自命

广东人称薛岳为老虎仔,但其实薛岳在军界的资历很老,老到连陈诚都不能望其项背。

当年孙中山身边有三个大内高手,也就是警卫团的三个营长,分别是叶挺、薛岳、张发奎,三人都是广仔,其中叶挺和薛岳还是保定军校同期同学。

有了这段黄金履历,老虎仔一开始真是虎虎有生气。“天下第一师”最早的师长不是胡宗南,而是他薛岳,那时候陈诚只是连长,而胡宗南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待着呢。

可是再往后,就逐渐进入了虎落平阳的阶段,薛岳先是丢了第一师师长职务,接着跟张发奎两度反蒋,反到最后把自己反得一干二净,只落得一个赋闲在家的下场。

这一赋闲就是两年。时光不等人啊,仅仅两年时间,保定八期的陈诚就呼呼地蹿了上去,竟然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