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部分 (第2/4页)

南郾城),女真兵团总司令完颜兀术集结重兵迎战,宋帝国全国上下,都为岳飞震惧,皇帝赵构特别由临安(浙江杭州)发出训令,要岳飞小心应付。决战终于开始,全军使用“拐子马”,这是一种可怕的骑阵,三匹战马横连在一起,在大平原上冲锋时,跟现代的坦克车一样,发出泰山压顶的威力。完颜兀术这次投入二千匹拐子马,即六百辆坦克车,准备一齐把岳飞兵团歼灭。岳飞用步兵伏地,以一个人的生命换取一只马足,只要一匹马的马足被砍断,整个拐子马便全体仆倒。结果女真兵团崩溃,崩溃时发出山摇地动的哭号呐喊。完颜兀术大恸说:“自从故乡起兵,靠此制胜,今竟如此。”他再集结部队反攻,在小商桥(河南临颖南)跟岳飞兵团向北挺进的先头部队杨再兴相遇,金军十二万,宋军只八百。杨再兴即行攻击,八百人全部战死,但金军被杀二千余人。只不过十年之前,宋军闻风丧胆的往事,已如云烟。完颜兀术大为惊骇,他发现情势严重,急缩短战线,退回开封固守。岳飞兵团尾追,进抵距开封仅二十公里的朱仙镇,一场更大的决战迫在眉睫。岳飞本来不喝酒的,这时下令军中说:“我们要打到黄龙府(吉林农安),迎接二位皇帝陛下回国,再庆祝痛饮。”(黄龙府跟金帝国首都会宁——黑龙江阿城,相距二百公里。当时宋、金两国首都相隔太远,会宁又是一个新兴都市,黄龙府则在辽帝国时便已闻名。)这时沦陷区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切断金军粮道,准备迎接祖国部队。完颜兀术束手无策,打算放弃黄河以南地区,退守燕京(北京)。但他的一个智囊阻止他说:“世界上从没有听说过,当权人物在政府内部猜忌掣肘,而大将能够在外建立功勋的。岳飞生命都有危险,岂能有所作为。”完颜兀术立刻领悟。

这位智囊的判断完全正确。赵构自从登上皇帝宝座,他日夜恐惧的有两件事,一是恐惧他的哥哥赵桓突然被释放回国,他的皇帝便做不成,而且有被控非法篡夺的可能性。二是恐惧民间武力和从民间崛起的将领,万一发生“陈桥”式兵变,他的皇帝同样也做不成。这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但又无法说出口。只有一个人洞察他的肺腑,即不久之前才从金帝国逃回的总监察官(御史中丞)秦桧。他抓住赵构心理上的要害,提议跟金帝国和解,并暗示和解只是一种手段,目的在于解除帝位的威胁。赵构大喜过望,任命秦桧当宰相,跟金帝国接触,而且有过数次谈判。正当岳飞挺进到朱仙镇时,谈判也进入重要阶段,岳飞日夜不忘迎还二位被俘皇帝的言论,更使赵构憎恶。于是,赵构下令撤退,并在一天之内,连续颁发十二道命令,每道命令都用“金字牌”送达(金字牌送达的命令,驿马每天飞奔二百公里),用以造成严重压力,使岳飞不能反抗。岳飞在接到第十二个金字牌时,他不能不退,否则就是叛变。他向拦在马前恳求不要撤退的民众垂泪说:“十年准备反攻,呕尽心血。而今一天之内,化为乌有。”

赵构把所有将领召集到首都临安(浙江杭州),论功行赏,擢升韩世忠当国防部长(枢密使),岳飞当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乘着这机会,一律解除他们的军权。但岳飞不知道赵构的隐情,强烈的爱国心,使他反对和解。金帝国不得不暗示说,如果赵构没有能力整顿内部,金帝国就把赵桓放回来,由赵桓整顿。赵沟遂决心铲除岳飞,命秦桧诬陷岳飞谋反,逮捕岳飞下狱。韩世忠向秦桧质问岳飞是不是真的谋反时,秦桧回答说:“莫须有。”韩世忠叹息:“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服天下人心?”赵构大概也知道如果把岳飞公开绑赴刑场斩首,可能激起事变,于是岳飞遂被秘密处死,同死的还有他的儿子和他的几位忠心部将。

——“莫须有”是一个不合文法的句子,无法解释。秦桧是江宁(江苏南京)人,或许是当时江宁方言。根据情况推测,应是“不见得没有”之意。从此,“莫须有”三字在中国就成为“诬陷”和“冤狱”的代名词。

岳飞于四十年代一一四一年——距他挺进到朱仙镇仅只一年,在临安监狱风波亭被杀,没有人知道他的死法,民间坚信他们父子都受到剥皮惨刑。明年(一一四二),金、宋和约签订。和约规定,宋帝国降为金帝国藩属,赵构向金帝国的皇帝称臣,由金帝国册封赵构为宋皇帝。宋帝国每年向金帝国进贡银币二十五万两,绸缎二十五万匹。两国东以淮河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这时赵佶已死,金帝国归还赵佶的棺柩和赵构的母亲韦太后。并承诺继续囚禁赵恒和其他所有亲王。

岳飞死时只三十九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悲痛的冤狱之一。专制政体下,人们不敢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