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系,自己爬起来,不疼。有时,我们看到她可能摔得很重,就心疼地问:“疼不疼?”,她都说不疼,爬起来该玩什么接着玩。也就是说,没有一点娇气。

跟着老人长大的孩子就是胆小。南南小学时有个男同学,一直跟着奶奶长大。每天上下学都是奶奶接送。奶奶还是小脚老太。有几次我们碰上她跟在孙子后面着急地跑,气喘吁吁地直嚷嚷:慢点,小心别摔着了!当时那孩子已七八岁,有一次与南南她们在住家附近的小公园一起玩时,因为要过一个几块大石头搭起的小桥,几个女孩都跳跳蹦蹦过去了,可这胖呼呼的小男孩却吓得不敢过。最后只好爬着过去。这事让南南回家讲得直好笑,并一直成为我们家的笑话。我们至今每次经过那个小桥,都会想起那个可怜的小男孩。

同样也是因为太疼爱孩子的缘故,老人特别看不得孩子受一点点伤害和委屈。有的孩子走路时常摔跤,或磕着碰着,本来这都是很正常的。但老人往往将之归因于地不平,或路上的东西如桌子椅子挡了孩子的道,使孩子从小产生一种错误的“外归因论”,缺乏抗挫折能力,长大后如果遇到困难和失败,都会归因于外界环境,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发挥亲情优势,避免隔代教养(2)

有的老人对孩子特别护短。有的男孩子在学校喜欢和别的孩子打架,或者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等,老人不仅不教育自己的孙子,甚至夸奖自己的孙子“有出息”,将来在社会上不被人欺负,不吃亏。这样下去,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

依赖老人和保姆带孩子,还会使父母养成惰性,不真正动心思教育孩子,时间长了,与孩子缺乏沟通,对话都困难,更谈不上教育了。由老人带大的孩子,往往与父母处不好关系,或者说没有父母和儿女间的那种亲情。我认识一个朋友,她的孩子虽然成绩一直不错,也考上北大了,但由于是从小跟着姥姥长大的,现在跟父母一直比较别扭,说话做事总是生分。而且现在偶尔回家,与父母一遇到矛盾,就马上打电话到姥姥那儿“告状”,获得同情。这位朋友说,这也是他们的教训,他们当时因为工作忙,本来不想要孩子,但姥姥承诺只要生了就管带。因此,孩子一生下来,就放在姥姥家,虽然同在北京,但他们每周顶多过去看两次,基本不管她的教育。姥姥一门心思养育这个外孙女,虽然养得不错,但孩子与父母没有感情。

因此,不论祖父母多么费心、尽心地带孩子,都不能完全取代父母的责任。教养孩子父母责无旁贷。有些父母为了省事,索性把孩子送回老家,等到孩子长大点再接回来,结果发现孩子处处不适应,由于长期依恋祖父母,而对父母反而没有感情。

心理学家告诫年轻父母,千万不要长期把孩子完全托付给祖辈,因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两三年是和父母建立依附关系最关键的时候,也是孩子启蒙的最佳时段。否则,孩子长大后,一方面和父母没有感情,另一方面早已错过了最佳的启蒙教育时间。

忙于工作的父母可以白天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看,但晚上、周末和节假日一定要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每天如果有两小时以上跟孩子在一起,对培养亲子关系、进行启蒙教育,都是有相当的好处的。

父母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才能了解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需要配合什么样的教育。有的父母虽然也天天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由于工作忙,往往很晚才回家,根本顾不上孩子,每天顶多逗孩子玩一会儿,这样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的只能每晚看看熟睡的孩子,这与孩子不在身边也差不多。

其实,我们当时也没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南南出生半年后,我的产假到期了,该上班了。以我们当时的条件,只有一间筒子楼里的住房,根本不具备请保姆的条件。因此我们决定把南南放在四川姥爷姥姥家,由保姆带,姥爷姥姥辅助。本来我们准备把南南放在姥爷姥姥家较长一些时间的,后来由于保姆找到了工作离开了,当时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保姆,而姥爷姥姥尚未退休,我们就只有克服困难接回北京来了。回到北京,我们只好把她送进了幼儿园,每天接送。

南南从1岁三个月开始上幼儿园,当时觉得天天接送很麻烦,我一直盼望着满三岁后能够送全托。后来了解到全托的孩子早早睡觉,谈不上什么教育,加上三岁时南南已经开始认字(后文详述),因此我们又舍不得送全托了,特别是南南爸爸不舍得。爸爸也对教南南认字有了浓厚兴趣。他觉得看到女儿一天天成长特别高兴。因此,南南没上过全托。除了从半岁至一岁两个多月由姥爷、姥姥和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