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旬,支队基本组建完毕。由太行军区所属各分区抽调80余名干部组成支队司、政、供、卫机关,辖3、35两个小型编制步兵团和1个直属特务连。

3团原为129师新1旅3团,1943年3月18日在山西黎城县由新l旅l、2团抽调部队组成。9月太行军区7分区成立以后,该团调为7分区基干团,编入支队时新增辉县县大队1个连,番号仍称3团,共900余人,辖步兵l、3、4、6、7、9连和1个机炮连,团长钟发生、政委陈行庚。35团与豫西支队同时组建,由129师385旅和林县县大队抽调建制连队在林县临淇镇郭家园村组建,共600余人,辖步兵1、2、5、8、9连,团长王诚汉、政委马毅之。

1944年9月5日,支队在河南林县临淇镇郭家园召开成立誓师大会,番号为“八路军豫西抗日游击支队”,共1700余人,配备82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轻机枪30挺、步枪800余支,直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前方总部领导。为便于开展地方工作,建设地方政权,在支队组建后不久,便成立中共豫西地委,由支队政委徐子荣任地委书记,皮定均、方升普、郭林祥为地委常委。

9月6日晨,支队机关奉命率35团从郭家园出发,到辉县南平罗汇合3团后继续前进。为隐蔽进军企图,部队沿太行山南麓,经辉县薄壁、陵川夺火镇、柳树口及晋城县境直向太岳挺进。经9天艰苦行军,到达太岳军区4分区所在地阳城,在城南休整3天。随后,从阳城继续向西南前进,进入河南济源县邵原镇后,又急转东南直下王屋县。此时,接中共北方局急电:日寇正调兵加强河防,必须星夜渡河。为此,全支队开始急行军,日行45公里,21日晚抵达济源县西南靠近河清渡口蓼坞村集结,22日拂晓全部渡过黄河。

支队渡过黄河后,在太岳军区1分区59团一部接应下,进入新安县境内,经仑头、云水、五头,从新安县城以东10余公里磁涧镇跨过陇海铁路,徒涉涧河,又折转东南,先后摆脱孟津县横水镇日寇和新安县日伪顽军围追堵击,从宜阳城以北官庄和洛阳市龙门以南抢渡洛河、伊河,9月25日到达伊川县阎窑村一带集结,与拥有一支抗日武装的伊川地下党负责人张思贤、刘世基取得联系。至此,豫西支队胜利完成挺进敌后任务,历时20天,行程千余里。

二、开辟豫西根据地

豫西位于黄河南岸、平汉路以西,伏牛山、嵩山横亘其间,黄河、洛河、伊河贯穿境内,陇海、平汉铁路和大小公路相连接,交通便利,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支队初入豫西,人生地疏,处境艰难。一方面敌强我弱,日伪军控制平原地区和交通要道。国民党顽固派占山为王,地主恶霸反动武装控制乡镇村寨,相互勾结,伺机反击,妄图趁我立足未稳之际,赶走或消灭我军;另一方面群众对我党我军政策不了解,心存疑惧和戒备,不让我军进村入寨,我军所经之处常常出现一村鸣枪、村村打枪的情况。在这样的困难处境面前,支队领导深感开辟豫西工作的复杂和艰巨性。

支队在阎窑、官庄一带休整1天,尔后继续向嵩山方向开进。9月28日,已跟踪我3天多的日伪军600余人衔尾而至。支队首长鉴于我初来乍到,尚未立足,为争取主动,决心先砍掉这个“尾巴”。遂令后卫35团和支队特务连,由团长王汉诚统一指挥,利用李洼、蒋庄有利地形设伏。当日伪军进入伏击圈后,指战员们先敌开火,毙伤敌30余人,残敌窜人颖阳镇。战后,支队继续东进,29日抵达嵩山脚下登封县君召乡红石头沟村集结。但由于嵩山区村小人少,没有回旋余地,遂临时决定转进箕山区白栗坪一带。

30日,支队在折转南下箕山途中获悉,日寇强征大批民工,在登封城西关外数里沙岗地带修建飞机场。为解救被抓民工,破坏敌修建机场计划,支队决心以3团主力自西北、东南、西南三面合击敌机场,打敌措手不及。当晚,3团以4个主力连投入战斗,一举歼俘日伪军60余人,解救民工3万余人。日寇机场从此半途而废,建立空军基地计划被摧毁,从而解除对我直接空中威胁。在3团奔袭登封机场同时,支队率领35团于当日经登封西南送表村进入临汝境内,连续解放小金店、卢店等乡镇,10月1日到达东西白栗坪,准备以白栗坪为中心开辟根据地。

10月3日,为了迅速打开抗日局面,支队决定兵分两路,开展武装大宣传。35团以东西白栗坪为基地,主要活动在登封、临汝、尹川、洛阳、禹县、偃师等县,3团以巩县琉璃庙、茶店、米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