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页)

城内,经1个多小战斗,全歼守敌2000余人,登封宣告解放。28日,中共河南区党委和河南军区进驻登封城。1支队解放登封城后,继续向交通要道敌人进击,8月底解放汜水县城。

1支队进入豫西后,先后进行了连以上规模战斗200余次,共毙伤俘敌8596余人。其中,毙伤敌5960人(日寇400余人)、俘敌2536余人、投诚1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装备。

第二章 纵横豫西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发动了夺取战略枢纽武汉及其外围地区的进攻,企图首先消灭中原解放区部队,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通道。1945年8月下旬,国民党军分别由鄂、陕边境向河南方向急进,豫西根据地首当其冲,面临严重威胁。裴昌会集团出潼关东进洛阳受降,胡宗南集团主力由潼关沿陇海路东犯伏牛山,配合豫西民团和伪军对豫西根据地划区清剿,9月1日占领偃师县南部府店镇地区。9月中下旬,豫西支队被迫退出洛阳、伊川全境。至10月中下旬,豫西解放区完全沦陷。蒋军进“三点两线”后,对豫西我军形成包围态势,内战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争取和平建国前途,在坚持“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不能交出去”的原则下,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毛泽东主席代表党中央在“重庆谈判”中作出一些让步,包括撤出部分根据地。豫西即为要撤出的8个根据地之一。

9月25日,根据中央撤出豫西根据地指示,河南军区决定将所属部队和大部分地方干部南撤桐柏山区,与新四军5师会合。豫西1支队(181师前身)在河南军区统一计划下,从各方面进行了紧张撤离准备。首先收拢部队,向群众进行了动员教育,同时进行了组织调整。为便于作战和行动,将地方干部和军政干校编成教导团,下辖4个营,团长裴子明、政委史向生、副团长金传华、副政委张思贤、教育长李宇超、参谋长龙泉、政治处主任李启唐。各县独立团和区干队分别编入支队各主力团,豫西2分区59团奉命调归1支队指挥。

59团是一支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革命武装,前身为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决死第1纵队第2总队。1937年5月1日,山西国民兵军官教导5团在平定县营盘成立,由山西抗日进步组织牺盟会及军政训练委员会领导,由旧军官贾毓芝任团长。10月,教导5团改编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4总队。11月,山西青年抗敌决死1纵队在沁县仁胜村正式成立,决死4总队改称决死2总队,隶属决死1纵队建制领导,辖3个大队(各辖3个中队)和机枪中队、特务中队,总队长贾毓芝、政治主任梁膺庸,部队活动在武乡、榆社、襄垣、黎城、沁源一带,先后参加了粉碎日寇“九路围攻”、夜袭临汾火车站、破袭洪赵铁路、安泽县伏击等战斗。“十二月事变”中,决死2总队取得了完全胜利。1940年1月,决死2总队在沁县松交村与决死3纵队游击10团合编为26团。3月,八路军129师重新组建决死3纵队时,26团与游击10团分编。

1937年5、6月,山西牺盟总会向各县派出了牺盟特派员,在县区建立了牺盟组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9月,山西省委派原河东特委委员共产党员阎子祥回运城地区建立河东特委,发动群众武装抗日,建立各县抗日武装自卫队。1938年3月,各县自卫队扩大为抗日游击支队,12月改组为抗日武装自卫总队,合编成4个政治保卫支队。其中,条西地区平陆、夏县、芮城、垣曲4县抗日武装自卫总队改编为政治保卫队3支队(简称“政卫3支队”)。1939年7月1日,政卫3支队改编为新军213旅59团(辖4个营),团部驻平陆县东山崖头村。“十二月事变”中,该团4营在绛县磨里峪被阎军缴械。在此紧急关头,政委刘裕民率领余部于1940年1月27日突围至稷王山区。后接中共北方局急电,于2月18日转移至沁源县垣上村,向决死1纵队靠拢。

1940年4月12日,26团与59团、沁源县洪源游击支队在沁源县紫红村合编组成决死第1纵队59团。原26团改编为1、2营(各辖4个连),59团改编为3营(辖3个连),洪源游击支队改编为机炮连和特务连,实有2000余人。团长胡兆祺、政委傅雨田、政治处主任刘裕民。1941年1月14日,决死1纵队兼太岳军区。8月ll日,太岳纵队成立并兼太岳军区,决死1纵队改称太岳纵队决1旅。1942年2月1日,59团在沁县松交村精简为松交分区基干团(小团),脱离决1旅建制领导,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