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部分 (第2/4页)

,不论是北莽还是北凉的,都最讲究规矩,除非是同行之间的狭路相逢,否则不泄露行踪前提下的收集军情是第一要务。

不过能随手摘掉几颗敌方头颅的话,想必谁都不会拒绝。

这一标探子中冲出一骑,在百步外搭弓射箭,准头极好,直刺坡上三骑居中的徐凤年头颅。这蛮子大概是想确定这三骑的实力,不好惹大不了就后撤,是绣花枕头那就杀人夺马。

如今凉莽两军对垒,最早开始互换性命的肯定是斥候。

徐凤年撇过头,躲掉这根箭矢。

那一标探子很快就拨转马头退去。

隋斜谷瞪大眼睛问道:“送上嘴的肉也不吃?蚊子肉不是肉?”

徐凤年摇头道:“自然会有顶尖北凉游弩手的暗中盯梢。现在北莽的骚扰看上去很莫名其妙,我这边为了获得北莽准确动机,已经付出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这些北莽探子的行军路线就成了最宝贵的蛛丝马迹。至于谁才是真正的鱼饵,就看双方的实力和运气了。”

隋斜谷大大咧咧道:“弯弯肠子,真是不爽利!”

徐凤年笑道:“难道要北莽百万大军乖乖囤积一处,然后跟我们三十铁骑来个一次性厮杀就是爽利了?”

隋斜谷反问道:“你省事他省事,皆大欢喜,谁输谁滚蛋,还要咋的?”

徐凤年忍不住笑了笑,“北蛮子倒是很希望北凉这么做,说实话,我也挺想的。”

老剑客的说法听上去很外行很荒唐,但如果凉莽真能这么果决不留余地,还真是皆大欢喜,北莽有希望一口吃掉南下路途的拦路虎,而北凉也不是没希望一举击溃北莽大军。北莽的优势很明显,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北凉的优势在于北莽大军暂时性的群龙无首,董卓虽然已经是名义上的大军统帅,可是他除了麾下十余万董家军,洪敬岩的柔然铁骑,龙腰州姑塞州的戊军,柳珪杨元赞在内几位大将军的亲军,他这个南院大王可以调动,但绝对无法做到如臂指使,而北凉不一样,褚禄山和袁左宗可以做到对北凉军的绝对掌控,在一战定胜负的对峙中,这就是北凉的机会所在。只不过这种等于在拿两个王朝国祚下赌注的“意气之争”,对双方而言都太过奢侈了。

徐凤年看着那些北莽斥候北撤,轻声道:“半个徐骁?不管这场大仗谁输谁赢,你柳珪的四万人马肯定会死绝。”

澹台平静问道:“接下来怎么说?是去都护府还是继续北上?”

“去瞧一瞧北莽百万大军。”

徐凤年纵马下坡,往北疾驰。

只能跟在后头的隋斜谷忿忿道:“你小子不是才说这种行径毫无意义吗?!”

徐凤年笑眯着眼,转头望向高大女子,装傻问道:“澹台前辈,我有说吗?”

澹台平静面无表情道:“没有。”

隋斜谷欲言又止,憋得那叫一个难受。

徐凤年自顾自哼起一支小曲儿。

大王叫我来巡山呦,巡完北山巡南山呦……

巡了东山杀路人,巡了西山看日头。我家大王三头六臂呦,喽啰我抢了小娘扛在背,可怜到嘴肥肉不下咽,何时才能翻身做大王呦……

第100章边刀未起家刀落

离阳王朝有两个异类,一个是徐骁,哪怕封疆裂土做了异姓王,麾下将卒还是喜欢尊称他为大将军。再有一个就是顾剑棠,虽然没有封王就藩,可担任兵部尚书十多年期间,武将对其私下敬称,也还是大将军居多,如今成了离阳唯一头顶超一品勋位的大柱国,在两辽边关,仍是被称为大将军。春秋战事落幕后,论功行赏,相比徐骁,战功逊色一筹但是年纪更小的顾剑棠,无疑更受离阳旧派勋贵和王朝新贵的喜欢,等到这位徐骁死后当之无愧成为离阳军界第一人的大佬离开京城,执掌整个北地军政,不论是顾剑棠本身手握的权柄,还是在离阳朝野的口碑风评,都直线上升。再迟钝的京官,也晓得远未到被人冠以年迈老臣这个说法的顾剑棠大将军,成为三朝砥柱,仅是时间问题罢了。因为别忘了顾剑棠还是一位跻身武评的高手,以他的雄浑体魄和旺盛精力,再撑个二三十年实在太轻松了,所以边将受妒的说法,在顾剑棠这里绝不适用。

在顾剑棠入主两辽后的整顿完善下,加上二十年间吃掉无数军饷银子的离阳王朝东线,被誉为固若金汤。两辽边军无一不对顾剑棠马首是瞻,尤其是顾大将军辞任兵部尚书之前,太安城对形同无底洞的两辽军饷还偶有异议,在顾剑棠离京北上后,虽说没了主心骨的顾庐开始逐渐分崩离析,但是朝廷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