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部分 (第2/4页)

用了?几月几日,何时何地?尔且道来!哼!谁举报,谁举证,说话要有证据,你王木木不给我一二三四的讲个明白,小心我反诉你诬陷官员,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至于第四条,qiáng奸民意,呵呵,何为民?我杭州老大组织的民的意思,就一定是杭州人民的意思。我说;苏堤有交通之便,有水利之利。谁敢说,不?既然没有人说不,那么,就没有捏造,没有妄称,没有损益,没有包装。素颜如此,民心如此,我就如此,你干吗不如此?你揣着什么目的不如此?

至于第五条,说我居心叵测,说我倡导奢靡的西湖生活。嘿嘿,王木木,一介小木匠,本是贱民,他哪懂士大夫的情趣逸乐,我就打造qing色西湖了,你能怎样?在宋,太zu太宗都在倡导及时行乐。我这么做,不违法,相反,是在将本朝的发展纲要在发扬光大!

就是第三条,挺麻烦。自已为虚报工程量,扩大事实,夸大业绩,把苏堤说成30里了。本来,想那京城中的女人,会计较人工单价,会计较材料款项,哪会想到项目的总工程量被吹大了五六倍!对于项目标的、工程财务、社会效果,这些,用些春秋文字,能言善辩一下,巧舌如簧一番,即使扳不过理来,也能各执一词,各有各理,无言对错。就是这个苏堤,上报的是三十里,白纸黑字,赖不了;实测只有五六里,假不了,这怎么办?现在,苏轼就是在为这而烦恼!

……

 。。。  

第0769章 要你上贼船

何正臣来杭州了。客观地说,何正臣这人,除了那些后人的杜撰,何正臣一生,于史上并无污点。即使在“乌台诗案”中,与他一起的三驾马车的李定和舒亶,在历史上,除了“乌台诗案”,三人在历史上均无污点。相反,在廉洁、自律、爱民、官品等方面,均强于苏轼。

旧党抨击李定,也就是说他不孝。说他“母死不守孝”,这实在是很莫名其妙的事。母亲失踪了二十多年了,李定连自己的生身母亲是谁、在哪里都不知道,他怎么守孝?李定其人,也许也是因为出身的关系,他对宗族、下人、穷人甚好,从不辱骂,时有举救、周济、帮助、援手之举。他基本上把自已所有的财产和俸禄,都用于慈善事业,以至“分财振赡,家无余赀”。李定生前,也不钻营,故,死之日;诸子皆布衣。这里,不谈政治,撇开“乌台诗案”,李定与苏轼的人品、官品,高低立分!而李定的“不孝”之陷诬也不攻而破。相比之下,一个以吃喝玩乐、宿鲳为乐事、为常态的苏轼,差人家太远了。只是,灭宋的元相脱脱在编撰《宋史》时,当然不会倾向于清流的正人君子,当然会用戏谑的目光,俯视着亡国的奴才们及这些奴才的先师们和传承者们,侃一侃,他们如何在风花雪月中,如何自我腐烂。

要说旧党们因李定的“不孝”而义愤填膺、怒不可仰。那么,“乌台诗案”中的另一位,舒亶,他可谓是至孝之人了。在他任地方官的时候,他曾亲手杀死了一个殴打自己母亲的人,对此,反对派夸奖过他吗?没有!所以,批李定“不孝”不是因为李定不孝,而是因为他是自已的政敌!

何正臣在“乌台诗案”之后,也有受到不少压力,说自已附炎趋势,构陷同事。冷嘲热讽中,无意党争,却被深深卷入。现在,很莫名的,自已明明在洪州当知州。怎么就成了去杭州的钦差了呐?当钦差就当钦差吧,偏偏又让自已去查自已的老对手苏轼。上一次“乌台诗案”的羊膻味还没散尽,这次,得千万小心;这次就我自已一个人,别看着旋涡好奇,一头给栽了进去。

何正臣来了,苏轼虽然对这个宿敌很不感冒。但是,说起来,起步,彼此都是25岁时走上仕途;现在,彼此都是知了一州。而且,人家好歹从小有个神童的光环;现在又是奉旨办差,是来查自已的钦差大臣,所以,好吃好喝的上,好说好话的上,美女俏妇的上,铜钱银子的上。

苏轼知道,从御史台出来的人,都比较谨小慎微,也不喜铺张。但是,苏轼的观念与他们大不同。出门为官,没点好处谁干啊?就是大宋的宋太zu赵匡胤,为了让自已的臣子们安于享乐,别整天乱起歪心思瞄着那把龙椅。所以,从大宋开国起,太zu就鼓励功臣勋贵买地置宅,广造华屋丽邸,买妓蓄妾,享受人生。由俭入奢易,这个腐化人的传统一直被传承下来,因此大宋的勋贵大臣之家,一般生活都极为奢华。

常言道,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苏轼要这位宿敌,手短加嘴软。所以,钦差大臣何正臣一到杭州,惯会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