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3/4页)

番。兄弟俩游湖泛舟,踏庙宿寺,身在“双规”期间的苏轼竟会“恋不思归”,可想而知,这一位的玩心是何等浓重。题字,筑事,写了“万山第一”,还不爽,又写了《伏波庙记》。只是,“渊深鱼乐”与“水到渠成”之余,“万里宦游来海国,一般乡景忆杭州”,疯玩之余,有否辛酸?

……

王木木的心里长叹了一声,他的“钟意海岛”,海外发展,内心深处就是不想与那些历史大佬有什么纠葛,尤其是像苏轼这种人,就是千年之后,海内外苏粉成群,可是,现在,许仙“搭桥”,自己又被摊上了,怎么办呐?其实自己并不是刻意要去质疑他政治生涯上那最为光辉的“苏堤”,而是想从那活生生的事实来理解这个时代的士大夫、来破解两宋的必亡。当然,这些话说出来,要被苏粉们拍个鼻青眼肿恐怕是免不了了。唉,死都怕,死都怕,自己这次去杭州得低调一些,得技巧一些,得周全一些,别再被人追杀、暗杀了……

4fob

。。。

 。。。  

第0668章 苏堤的反思

王木木听到许宣出家当和尚了,很是不可思议;王木木听到此事可能会关联到苏轼和佛印,更是头大。王木木知道,苏轼这第二次来杭州是他自己在汴京当京官不顺心而请求外放的,现在在汴京的苏轼是龙图阁学士。他的这次来杭是带有情绪的。有可能,许宣就成了他的第一只出气筒了。王木木的心很烦,在想,这个苏轼,自己怎么穿越千年就跟这有着万千苏粉的大众情人苏轼杠上了呐?现在,是1089年了,苏轼已调任杭州太守兼浙江军区司令了。

后世顶苏轼的人说,他是个博览群书的学者和爱民勤政的官员。别的不说,就说他在眼下的第二次来杭州,将因为他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淤塞了西湖,湖面已有一半之多成了葑田。他是怀着忧虑之情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后,在1090年4月,他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章,要来了100份御批度牒,遂拉动投资,用了20万民工,修造了苏堤。这苏堤,千年传颂,是苏轼一生中最光辉的政绩。

后世质疑他的人说,他是个治学不严的书虫和吃喝嫖赌的花花公子。别的不说,就说他在杭州搞的那个苏堤吧,这种在西湖湖内筑堤,充其量也就是满足下景观和环境的需要,是个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风月工程,跟农田水利、国计民生完全没关系。

穿越过来的王木木是在杭州假死重生的,他的哈佛大学离西湖不远,他也曾带领着首批1200孤儿学生环西湖跑步和跳西湖游泳。王木木闭起眼睛,在用科学的眼光来评判这西湖和苏堤给人带来的烦恼和愉快。

王木木凭记忆,知道这西湖,最早在唐朝,这片水域就被人称为武林水,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等。其实,这西湖原是一礁湖,即环礁湖、珊瑚湖,是指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这西湖那位置上,本是钱塘江口的一小湾,故古人有称其为“钱塘湖”或“钱源”的。后来,由于钱塘江夹带的砂土堵塞其湾口,而南山古生代岩层的山坡,使溪水北流,西湖遂成。现在的西湖,其形态为近于等轴的多边形,湖面可视作被孤山、唐建的白堤及未来的苏堤分割为5个子湖区,子湖区间由桥孔连通,各部分的湖水不能充分掺混,造成各湖区水质甚差异,大部分径流补给先进入西侧3个子湖区,再进入外西湖;入湖河流部是短小的溪涧,主要补水河流为金沙涧、龙泓涧和长桥溪。

王木木在想,史载,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