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不过,即使这个被门轨扁了脑袋的超级脑残完成了“沿湖要走三十三”,估计,他的qing人早已不在柳树下了。但凡有一点点正常思维的人,看见情郎背离自已去绕湖,到了面前还不停车,谁能忍受这种神经病啊?
比较正常的说法,苏堤于交通,那个唱船歌的,即使qing人正好是在湖对岸,是绕湖最远的那种情况,夸张点,那船歌的“沿湖要走三十三”,最多也只能唱成“沿湖要走二点三”,2公里多点。所以,编这个故事的苏粉,智商连小学一年级都够不上。而伟大的大学士苏轼先生,竟然面对瞎掰的“三十三”,还很十三的“听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让我在湖上筑一条长堤,成全你们的好姻缘吧!”这不类似于谋财害命后,杀人灭口后,再伪造无罪证据吗?
还有,故事中,那些“南山女,北山男”,不是有不少是西湖中的渔民吗?那个唱船歌的不就是渔民吗?渔民谈恋爱还会怕湖水?渔民没有船?有船不想划着走?反去岸上兜着走?渔民会希望西湖中多出一条长堤来?不想上吊找死的人喜欢颈项里给套上一根绳索?
另外,且不说在这个年代,你小民根本不可能与苏轼随便搭上话,即使如故事中所言,小民是算准了苏轼的行动路线,守株待兔,给撞上了。那么,就如故事中苏轼出行时的“带上随从”,能随便让个不知身份的小民近身吗?
最搞笑的是,姑且我们认可那些“南山女,北山男”为爱没了智商,想在西湖中筑一长堤;姑且我们也认可某一天苏大人心情好,如故事所言,在山歌船歌里得到启发,造了“苏堤”。那么,本来就是为了便利交通而造的长堤,为什么不是一条捷径?而是如故事所言,是造成了“七段长堤,段与段间留了六处水道”?你能说这断成七段的长堤是方便了“南山女,北山男”的谈恋爱?还是想在“南山女,北山男”谈恋爱时,一会儿陆地,一会儿水路,一会儿下船,一会儿上岸,来个铁人三项赛?
不过,这个故事中长堤的“七段”之说,倒是尊重了历史。历史上,苏轼确是因为费用问题,长堤上没造桥,但也没“七段”。你想,真要有“七段”这个过程,那么,试想,西湖疏浚时,起出的湖泥堆放时,如果,堆放者是在陆上作业,像造铁路那样,铺轨车一段一段的往前造,那么,“七段”中的第一段堆好后,第二段怎么堆?后面几段怎么堆?如果,堆放者是在水中作业,这分段的作业不更是在自寻烦恼吗?而且这分段的作业不也是跟这堆积长堤是为了消耗和处置湖中起出的淤泥和葑草的根本目的唱反调了吗?那,湖中的作业者,你到底是来完成任务的?你还是来故意捣乱的?
至于故事中的“木板”构造的“六顶吊桥”,应该只是六顶普通的木桥,而非吊桥。吊桥的话,费用大,与苏轼当时缺乏经费的基本事实相背,何况,吊桥的话,还有后期管理费和日常操纵等问题。再说,纵观中华大地,国人从没有在平路上造吊桥的例子。国人造吊桥,都是造在卫城河上,是出于军事和安全的目的。故,在西湖中造吊桥,于交通,于湖中船,于陆上人,均都不便,属无事生非,自找麻烦,脑子进水之举。所以,历史上,这里是有一个实心长堤分段造木桥再转建石桥的过程。湖中的桥,也有个从一桥开始,最后有了六座的过程。只是,这整个过程中,长堤的“建造”,就是如故事所言是为了消耗湖中起出的淤泥,而不是为了交通的刻意。说是为了交通,本末倒置,自相矛盾,完全是瞎扯,是后人为苏轼的贴金。
也许,有些苏粉还不服气。那么,就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苏轼在决意整治西湖时,在他向朝廷“感慨上书”前,他是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湖中疏浚出来的大量的淤泥和葑草的。所以,在故事中,“疏浚西湖的告示张贴出来了,可苏东坡却被一件事难住了:疏浚出来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处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碍交通,又污染环境;如果挑运到远处去,费工费事,何年何月才能将西湖疏浚好?愁得苏东坡三天三夜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稳。第四天,他决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件事。”
这一点,倒是与苏轼向朝廷上书的《乞开西湖状》相合。苏轼在《乞开西湖状》中,千方百计地罗列出了疏浚西湖的五个理由,可其中有有利于南北交通之说吗?没有!如果如后世所言,苏轼建苏堤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南北交通。那么,他为什么没在《乞开西湖状》中明言。作为此次整治西湖、疏浚淤泥的主要成果苏堤和三潭印月,苏轼在《乞开西湖状》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