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 (第2/4页)

进来,政府办公室主任古祥华负责会议的记录,他的位置就在党委书记杜长贵的下手边。

而杜长贵的上首一方则依次坐着镇长兼党委第一副书记郑为民、党委副书记兼党委纪检委员李守义、纪委书记樊启发、常务副镇长项世权、组织委员喻文明、宣传委员卢开菊、副镇长施国富、武装部长贺得佑、工会主席柳心达,一共十一人。

“同志们都到齐了,那我们现在开会了。大家都知道紫桐村的情况,是一个位于偏僻的深山里面,交通几乎断绝的村子。

那里的老百姓至今还没有用上电,生活更是连温饱也没有解决。而最近,在这个村子里面发现了汉代的珍贵石刻和史前活化石之称的一种鱼类,国家文物保护局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局都已经出面了书面证明,说是极具观赏价值。

吴天明村长根据村里的条件,提出了先修路再发展村子的旅游业的想法。今天要同志们讨论的就是吴天明同志的提案中的二种修路的方案,大家看过了手里的资料后,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昨天开书记碰头会时,杜长贵只拿出了前一种方案,所以得到了郑为民、李守义和樊启发的反对,今天听说有二种方案时,三个人的脸色都变了,心里暗暗地骂着杜长贵这个老狐狸。

听了党委书记杜长贵的话,常委们谁也没有发言,都在静静地翻看着手里的资料,比较着上面的二种修路方案。

党委书记杜长贵确实不愧是老狐狸,他的这一手无形中将大家的思维引向了赞成哪一种方案的误区,而不是反对整个方案的问题了。

“不得不说吴天明同志的想法非常有前瞻性,”工会主席柳心达已经得到过杜长贵的示意,此事看了材料后首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紫桐村的问题一直是我们镇的大问题,想一想直到现在还没有通电,光是这一点说出去都让我们这些领导干部觉得丢脸了。

而吴天明同志不愧是华夏大学的高材生,年轻人的思维就是不一样。虽然说这种架桥的想法我们可能曾经有人想到过,但是却不如他构想得更长远。

更不要说和地北省合修道路,直接通过社会邃道的形式通向紫桐村,这个设想可能我们石楠镇几代领导都不曾想到过吧。

当然,比较这二种方案,各有各的长处,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后才能证明哪一种更好一些。”

第一百二章、提案四

工会主席柳心达说了一席话,但是却并没有完全表明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杜长贵让他先开个头,然后看看其他人的态度再说。

“我一直都非常喜欢吴天明同志做事的风格,他一个小小的村长就能够这样全心全意为老百姓着想,真的是让我们许多领导干部汗颜的。

我也知道我们镇政府是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来的,但是我想吴天明同志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希望通过县上立项,不用我们镇上出一分钱。

所以,我支持这份提案,至于是按照哪一种方案来修路,自然有县里面的专家去论证的。”

武装部长贺得佑声音洪亮,说话直来直去,以往的常委会他基本上都是不发言的,但是今天却一反常态地一开始就表明了支持吴天明的态度。

“贺部长的话我不太赞成,要修路靠的是什么,是资金。看看这二个提案,随便哪一个动不动就是几千万,他当这钱是大白菜了呀。

不要说咱们石楠镇,就是整个蓝林县一年的财政也不过几千万而已,可能会给他那么多钱修路吗?

所以说年轻人办事就是喜欢冲动,思考问题还不够全面,若是我们提交上去,到时候可能更丢我们镇的脸呢。”

副镇长施国富声音尖锐地叫了起来,脸上的横肉一块块地直抖,而且口水四溅,让旁边的卢开菊偷偷地将自己的坐位向旁边移开了一些。

“各位常委,我是到过紫桐村去的,所以我想说几句话。”卢开菊看到许多人听了副镇长施国富的话后,都有些犹豫了,于是站了出来,

“没有到过紫桐村去的人,是不知道那里的老百姓的日子是多么苦的。他们那里只有山地,没有水田。

他们只能够种玉米、土豆、山药蛋,而没有水稻、小麦。所以村民们一年到头吃的都是玉米和土豆这些,根本连温饱也无法完全解决。

村里有一百多个年龄到了上小学的孩子,但是却只有一个村民在教他们,更多的孩子只能读几年小学就不得不回家干活了。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都是支持吴天明村长的修路提案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