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 (第2/4页)

高,给钱不说,还要给地,相对而言,昌平兵性价比很高,而且就在京城附近,也好招。 带着这拨人,左良玉终于翻身了,他连续出击,屡战屡胜,先后斩杀敌军上万人,追着敌军到处跑。 到崇祯六年(1633)九月,不再跑了 民军主力被他赶到了河南武安,估计是跑得太辛苦,大家跑到这里,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们有十几万人,还跑什么?就在这里,跟左良玉死磕。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抉择。 敌人不跑了,左良玉也不跑了,他开始安静下来,不发动进攻,也不撤退。 对左良玉的反常举动,民军首领们很纳闷,但鉴于左总兵向来彪悍,他们一致决定等几天,看这位仁兄到底想干什么。 左良玉想干的事情,就是等几天。

他虽然很猛,也很明白,凭自己这点兵力,追着在屁股后面踹几脚还可以,真卷袖子上去跟人拼命,是万万不能地。 在对手的配合下,左良玉安心地等了半个月,终于等来了要等的人。 根据崇祯的统一调派,山西总兵曹文诏、京营总兵王朴、总兵汤九州以及河南本地军队,日夜兼程,于九月底抵达武安,完成合围。 对首领们而言,现在醒悟,已经太晚了。 '1687'

下面,我们介绍这个包围圈里的诸位英雄。据史料记载,除了知名人物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外,还有若干历史人物,如薛仁贵、刘备(都是外号)以及某些新面孔:比如鞋底光(一直没想明白这外号啥意思,估计是说他跑得快),逼上路(这个外号很有觉悟)、一块云(估计原先干过诗人)、三只手(这个……);某些死人,比如混世王、上天龙……(应该之前已经被曹文诏干掉了)。

大抵而言,所有你知道,或是不知道的,都在这个圈里。 对诸位首领而言,崇祯六年的冬天应该是过不去了。 因为除被围外,他们即将迎来另一个相当可怕的消息。 按规定,但凡跨省调动,应该指认一名前线总指挥,根据级别,这个包围圈的昀高指挥

者,必定是曹文诏。 当然,如果真是曹文诏管这摊子事,历史估计就要改写了,因为以他老人家的脾气,逮

住这么个机会,诸位首领连全尸都捞不着。 可是,不是曹文诏。 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 崇祯六年九月,曹文诏被调离,赴大同任总兵。 关于这次任命,许多史书上都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毁长城。 打得好好的,偏要调走,纯粹是找抽。 而这笔帐,大都算到了御史刘令誉的头上。 因为据史料记载,曹文诏当年在山西的时候,跟刘御史住隔壁,曹总兵书读的少,估计

也不大讲礼貌,欺负了刘御史,两人结了梁子。

后来刘御史到河南巡视,曹总兵跟他聊天,聊着聊着不对劲了,又开始吵,刘御史可能吃了点亏,回去就记住了,告了一黑状,把曹文诏告倒了,经崇祯批准,调到大同。 史料是对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按照明代编制,山西总兵和大同总兵,算是同一级别,而且崇祯对曹文诏极为信任,别说一状,一百状都告不倒。 真正的答案,在半年后揭晓。 崇祯七年(1634)初,皇太极率军进攻大同。

崇祯是个很苦的孩子,上任时年纪轻轻,小心翼翼地装了两年孙子,干掉了死太监,才算正式掌权,掌权之后,手下那帮大臣又斗来斗去,好不容易干了几件事(比如裁掉驿站),又干出来个李自成。辛辛苦苦十几年,昀后还是没辙。

'1688' 史料告诉我们,崇祯很勤奋,他每天只睡几个小时,天天上朝,自己和老婆穿的衣服都打着补丁,也不好色(估计没时间),兢兢业业这么多年,没享受权利,尽承担义务。这样的

皇帝,给谁谁都不干。 很可怜。 可怜的崇祯同志之所以要把曹文诏调到大同,是因为他没有办法。 家里的事要管,外面的事也得管,毕竟手底下能打仗的人就这么多,要有两个曹文诏,

这事就结了。 对于皇太极的这次进攻,崇祯是有准备的,但当进攻开始的时候,才发现准备不足。 皇太极进攻的兵力,大致在八万人左右,打宁远没指望,但打大同还是靠谱的。 自进攻发起之日,一个月内,大同防线全面击破,各地纷纷失守,曹文诏虽然自己很猛,

盖不住手下太弱,几乎毫无还手之力。 击破周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