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沉痛此丈夫,惊呼彼穹苍。

我有出俗韵,劳君疾恶肠。

知音既已矣,微言谁能彰。

旅葬无高坟,栽松不成行。

哀歌动寒日,赠泪沾晨霜。

神理本窅窅,今来更茫茫。

何以荡悲怀,万事付一觞。”

新的一场进士考试揭晓,年已四十有五的孟郊又落榜了。

寂寞悲凉的老书生与韩愈相约去给李观上坟。

1、刘禹锡喜作“探花郎”

刘禹锡是于贞元九年(793年)正月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试前,户部侍郎(掌财政、民政的中央最高长官之一)顾少连代行礼部侍郎(掌礼仪、文教的中央最高长官之一)的职权,主持进士考试。他将应考的数千举子集中在国子监(国立大学)中,在先师孔子圣像前,让全体考生们对着孔圣人行大礼。事毕,又让下官、筮吉日,作为考期。顾侍郎还请来宰相等高级官员,会见诸位考生,并请宰相发表讲话,勉励考生获得成功。当晚考生们便歇息在国子监中,等侯考期的到来。

到了正式考试的那天(要考三天),考场上严设兵卫,禁止一切闲人出入。考生们鱼贯进入考场,在入口处还有兵丁搜索衣物,防止考生夹带纸条作弊。而且每人还发蜡烛三支,因为冬天日短,天黑得早,所以借用蜡烛来照明。若三支蜡烛点完依然没有考完,只能被“抢卷”了。

刘禹锡参加的这次进士科考试诗题是《风光草际浮》、赋题是《平权衡赋》。

刘禹锡的诗是这样写的: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

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

影碎翻崇兰,香浮转丛蕙。

含烟绚碧彩,带露如珠缀。

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这是一首五言六韵十二句的排律诗,押仄韵,唐代“省试(即进士科考试)诗”形式就如此固定,每个人都必须按此形式写诗。这首诗的内容大致是说:一场春雨过后春天的景色呈现出一派温和欢欣的样子,草碧日丽,光色新美。这春光降临在草丛间,便使初生的草芽呈现出一片生机,又使草叶互相纠缠,纷披繁茂,遮蔽掩映。刚才还怀疑这春光沉埋在丰盈的草丛中,见到和风吹拂,纤细的草茎摇摆不止,似乎又看到了它那跳动的身影。丛丛兰草在春风中翻动,光晕闪烁。阵阵香气在兰草丛中沉浮,经久不散。湿淋淋的水气笼罩在碧翠的草叶间,似乎也染上了绿意。点点滴滴的露珠撒落在草叶上,似乎能串联起一圈圈珍珠。我在这春光明媚的大好时光去采集这迷人的香草,感到内心愉悦,激动不已。

刘禹锡的这首诗,以清辞丽句写出春光在香兰中浮动滋长的情形,表达了他对高尚人格的追求,立意颇高。但用词过于华美,联想缺乏深度,若置于他的诗集中,只能列于中下等位置。这是因为省试诗大多限题限韵,束缚思想,不容易写好。唐代进士中能将这种省试诗写得达到上乘的,只有寥寥数人而已。但刘禹锡作为一个二十刚出头的青年人,能将省试诗写到如此水平,也实属不易,因此能够得到主考官的赏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他的《平权衡赋》同时也为主考官所推重。

这样,刘禹锡考进士便一试中第,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

与刘禹锡这年同时考中进士的,有32人,其中柳宗元是后来同刘禹锡交情最为深厚者。依照惯例,进士科录取名单发榜以后,各种喜宴和庆贺便接连不断,如闻喜宴、樱桃宴、曲江宴、月灯阁打球宴、关宴及大雁塔题名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曲江宴和大雁塔题名。

曲江宴设在长安城东南处的曲江岸边。这曲江名为江实是湖,由于湖岸曲折故起名曲江。这曲江环境清幽,绿树相环,碧波粼粼,花香阵阵,是个踏青游春的好场所。湖边又筑有高高下下的楼台亭阁,大大小小的园林花苑。尤其到了进士发榜之时,湖畔杏花怒放,一片嫣红粉白,煞是可爱,所以曲江宴又称杏花宴。;

刘禹锡等这批新第进士进宴以后,又由主持人推出两名最年轻的进士,一个是柳宗元,21岁,另一个便是刘禹锡,22岁,作为“探花郎”,骑马遍游长安的大街名园,采摘各种春日花卉,真令刘、柳两位年轻人无比兴奋。曲江宴罢,刘禹锡等32个“同年”各自骑上高头大马,成一字排开,先经过启夏门向西来到明德门,再北折经朱雀门十里长街入皇城。此时大道两侧观者如潮,人头攒动,都欲一睹新科进士的丰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