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中央政府参加进士科和明经科考试。

眼看州府的选拔考试日期渐近,刘禹锡夜以继日地在父亲身边温习功课,不敢稍有倦怠之心。到了正式发布州府录取名单那天,整座州府衙门似乎要沸腾了。王纬观察使亲临考场,上等佐官别驾、长史、司马侍立左右,六曹参军在下手听使唤,各县县令也应招前来。

官家的乐队钟磬齐鸣,笙笛悠扬。宾主纷纭,按尊卑长幼次序入座。厅堂北端的长桌上备下了祭器,内中盛放着丰盛的猪、羊等祭物。宾主们在祭奠先师孔子后宴会随即开始。席间,由官家蓄养的歌伎唱起了《诗经》中的《鹿鸣》诗,酒桌上觥筹交错,热闹异常。

酒宴之后,又将客人中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老人聚集一处,然后让20名从各县来州府复试的学子同老人们在一起促膝交谈,再以后就是宣布推荐名单了。

王纬从主位上站起,从下官手中接过一轴短卷,拉开卷面,向大家高声宣读:“本州此次考试,录取‘乡贡’二名,‘生徒’一名,共计三人。‘乡贡’为刘禹锡、王行方,‘生徒’为邱员。本州府荐举刘禹锡等三人上朝应试,亟望能为本州生辉。”

王纬宣布完毕,钟鼓齐奏,一片欢腾。

刘禹锡字梦得,其祖父刘云,是地地道道的彭城人,父亲刘绪均以儒学出名。

刘禹锡之父刘绪自然也十分兴奋。他现今已是六十挂零的人了,还有几天官可做?眼看儿子朝着自己设计的道路正稳健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心中充满了欣慰之情,他觉得自己的终生梦想,早晚能在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自己纵然一辈子当幕僚,也该是心满意足。想到这里,刘绪早已老泪纵横了。思想着儿子精于古文,善五言诗,今体文章颇多才丽,这也不枉费了自己一番心血。

眼见冬去春来,刘绪便打发儿子进京考试。

刘禹锡一路奔波,风尘仆仆地来到大唐都城长安,展示在他眼前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京都。刘禹锡先在西侧靠近朱雀门大街的一家旅店中暂时安顿下来,一条全城最为壮观的朱雀大街展示在刘禹锡的眼前。这条大街长达10里,宽近50丈,坦荡平直,车马不绝,人行其上,一种能成为大唐帝国的臣民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刘禹锡费了几日工夫到全城各处去转了转,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好气派的京都!”

庞大的长安东西长约20里,南北接近18里,城墙高达20尺,共有12座城门,以南面正门明德门规模最大,层楼飞檐,曲廊危栏,煞是雄伟,下设五个通道,为国外来使及文武百官上朝的必经之门。这座都城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这些大街相互交叉,划分全城为110个街坊,坊内主要是民宅,也杂有店肆、酒楼、商行、旅店等。刘禹锡居住的地方,恰好处于长安城中轴线的东侧,离著名的小雁塔仅一街之隔,距明德门和皇宫朱雀门距离大致相等,到东城门和西城门的距离也正好相同。

刘禹锡又去城北皇城区瞻仰了大唐皇城的风采。长安的皇宫主要由三座大型宫殿群落组成,即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这三座宫殿群却不在一处,太极宫位于城北中部,大明宫位于城东北角,兴庆宫位于城东,其中大明宫是唐朝政治活动的最重要中心。大明宫的正殿为含元殿,整座大殿坐落在高高的黄土台上,东西长16丈,宽6丈,左右各建一阁,名翔鸾阁和栖风阁,殿南有条长达20余丈的斜坡台阶,称龙尾道,道旁设置了青石栏杆,上面雕刻着飞龙的头像。含元殿的色泽以红白两色为主,栏杆等处还贴有鎏金,更增添了一帝王之气。含元殿之北为宣政殿,再往北是紫宸殿,在宣政殿两边,排列着中书、门下二省(宰相办公处)、宏文馆(文化机关)、史馆和御史台(监察机关)等政府办公处。

刘禹锡初到长安,只能站立在宫墙之外,仰视那高大巍峨的宫楼,是如此庄严肃穆,又是如此金碧辉煌,使刘禹锡为之无限向往。此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中进士,踏上仕途,为国家的兴旺强盛和百姓的安宁康乐,竭尽自己的才力。他感觉到自从一踏进长安城的城门那一瞬间起,自己的生命已经同这座皇城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但是,刘禹锡到京都后为科举考试所作的首次努力却是以失败告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唐代科举考试采取的是考试与名士推荐相结合的方法,主考官可以采访考生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作为能否录取的重要依据。样,社会贤达、文坛名士和皇亲国戚等人的推荐评定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考生们在考前必须八方奔走,到处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