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部分 (第1/4页)

血淋淋的历史告诉刘备,自己手中人才的多寡,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未来的成败。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对这个九品中正制如此忌惮。不过就在他忧虑的时候。马谡略带调侃的声音却是响了起来:“这个曹孟德,看来是孤注一掷了!”

“幼常。你此言何意啊?”刘备有些意外地问道。

马谡也不和他卖关子,直接开口道:“主公您看。这九品中正制,九品什么的倒还罢了,不过中正二字可就有些狭隘了。你看,你是想让那些身居要职的中正官来评选人才,评选之时却又看重门阀出身。如此一来那些出身寒门的士子想要出人头地,岂不是难上加难?再比如说,若是桓灵之时,让十常侍、何进之辈出任这中正官,那么这九品中正制,还能为国选拔多少英才呢?”

“这?”刘备闻言也不禁哑然,他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这几位老哥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他们的人品究竟如何,刘备也是知道的。一旦他们当上了这个中正官,要想指望他们选拔真材实料,当真是难于登天。

这么一想,刘备也是稍显轻松了一些,不过随即眉头一皱却是开口道:“话虽如此,但是曹操眼光过人,自然不会如此昏聩的!”

听刘备这么一说,马谡也知道他还没有意识到九品中正制真正的隐患,当下继续解释道:“话虽如此,但是主公您看,按照这九品中正制,中正官一职只能由士家大族之人担当。一旦他们当上了中正官,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人自然会为己方的亲朋好友的子弟出仕,而大开方便之门。长期以往,或十年、或二十年,朝野大权皆为士族官员所据,而无第二方势力能够与之分庭抗礼,一旦主弱臣强,就连皇帝都会被架空,甚至还有被取而代之的危险,如此一来,无论是谁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到时候只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而已!”

历史上九品中正制在刚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与品德并重,一定程度上确实是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

但是到了魏晋时,充当中正官者一般都是二品,而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因此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等到白痴皇帝司马衷横空出世,皇权终于被彻底架空。最后区区的皇朝宫廷斗争,就引发了王八之乱,从而让建立不久的西晋王朝,乃至整个汉族彻底元气大伤,这才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整个华夏文明经历了一段最为黑暗的时期。

有鉴于此,马谡对这个九品中正制,实在是一点好感都没有。不过马谡也知道,现在世家大族的能量确实很大。刘备想要获得全面胜利,既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己也是他们之中的一员。

听马谡这么一说,刘备也是额头上沁出几滴冷汗。再把九品中正制看了看之后,这才感叹道:“惭愧啊,要是真的依法实施的话,或许就会造成幼常你所说的这种局面了!”说到这里刘备也是顿了一顿。似是在询问马谡,又似是在自言自语道:“曹孟德这厮素来眼光长远,怎么会行此短视之事呢?”

这个问题马谡也想过,历史上曹操为了防止世家大族坐大,还是采取了很多的抑制策略的。直到后来曹丕继承王位,为了篡汉而立争取士族的支持,这才在陈群的建议下推出了九品中正制。想来想去,也就是先前北伐战事的惨败。迫使曹操不得不向士族们妥协,以换取现有的支持。

听马谡这一说,刘备也是深以为然,当下也是问道:“我看多半如是了。幼常,那依你之见,眼下我等该如何面对呢?”

马谡低头稍一沉思,这才开口道:“这九品中正制用来聚拢人心,自然是极好的。但是光靠此一法。未免有些不足,大王且稍侯几日,待我拟定一个大体的章程之后,大家再做曲处吧!”

刘备也知道自己的这个属下做事很有把握。当下也不催促,直接让他先回去看着办。于是乎马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加班加点。终于是将自己剽窃的科举制的大体框架,给刘备提了出来。

“科举制?”看了马谡鼓捣出来的玩意儿。刘备也是大感趣味。

“正是,大王,其实无论采用任何方法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是唯才是举,让人尽其才,这样才能行之有效。正因为如此,我才在考察制的基础上,做了详细的分工,提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