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 (第1/4页)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3。虚惊一场(4)

北京的铀矿冶研究所和衡阳的铀水冶厂用黄饼生产出了二氧化铀,建在内蒙古包头的核元件厂则为第一颗原子弹生产了一种叫做绿盐的产品,它是制造六氟化铀的原料。原子弹上有一个重要部件,核部件,也是在这里生产的。但最早的时候,他们并不清楚有这么一个项目。

白文治说,1956年我们和苏联谈判中间并没有这个核部件的项目,协议上当然也就更不会提到了。到了1957年,聂荣臻元帅组团去莫斯科谈判的时候,增加了一个项目,在包头那儿增加一个车间,就是核部件的项目。1957年我们要求派人去实习,斯拉夫斯基当时是答应宋任穷和刘杰的,但是正式派人去的时候,他又拒绝了,所以没有人去那儿实习过。1959年补交了一个初步设计,叫6号车间。当时也只搞了一个初步设计,产品只给了个尺寸,看不出它是什么。等到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了,二机部集中力量来解决存在的问题,把铀…235作为一线,钚…239作为第二线,第二线暂停、缓建,集中力量搞第一线,基本建设是这样,科研攻关也是这样。所以苏联走了以后,我们主要是抓一线的攻关,二线则照顾进行。1960年8月苏联人走,到1961年冬天,我听取包头厂的报告的时候,发现没有这个项目,没有什么6号车间,核部件这个项目他们就根本没有列进去,攻关的计划没有。再查,基建计划也没有,设计的计划也没有,也没有施工设计,是一个漏项。所以当时我就交给冶金处处长徐基乾,先到九局来查这个问题。然后徐基乾又查初步设计,查到货情况等等。还好,几台球面车床都到了,磨擦压力机也到了,这两个主要的设备都到了。后来经过各方面商量,利用包头元件厂已经建好的一个仓库做场地,用包头已经建好的冶金炉子,做这个铀的铀锭,把那个磨擦压力机和球面车床装在那里,作为厂房。检验还是用他厂子里原有的检验手段,做这个金属检验。压力加工要用气锤,就用附近一个工厂的气锤做锻压。用人家的大气锤,主要不是为了大的吨位,而是能够容纳大模具的尺寸,这样来摸索。在很冷的天气里摸索压力加工,还有各种铸锭,各种工作都在那儿进行。附近的那个兵工厂在攻关的时候我去过一次。说星期天去,那星期六的晚上就得把模具预热起来,到星期天清早,几辆卡车,带着各种器械,一大堆仪器材料,去了十几个人吧,对方只留一个人。进门的时候,都经过人家的检查。车进去,东西卸下来加工,地面都是铺的铝板,怕沾污了地面,就把它清扫干净,把铝板撤回来。我参加过一次,搞完以后还要打扫清洁,都弄干净了,再撤回来,回来就得下午了。

徐基乾带上刘杰开出的一份介绍信,专门去找了五机部的相关局长,说我们原子弹上面缺一个部件,需要同你们这个坦克厂协作。局长一听,满口答应。但因为两家做的东西不一样,一个是放射性的,一个不是放射性的,就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坦克厂的技术负责人叫韩旭冶,正好和徐基乾认识。找了一处仓库作实验室,安了两个球面车床,一间放车床,一间放锻锤。

锻造只能趁人家不干活的空当去,他们礼拜六晚上赶过去,折腾一宿,周围挡上铝板和幔布,把炉子预热好了,派一个班的警卫站上岗。平常加热有10分钟就够了,但安纯祥等人加热了45分钟还不放心。随后,由维修工段的老师傅林福善掌钳,郭振阳开锤。现场的人心情高度紧张,不知道这一锤子下去,会炸还是会飞。

结果,16吨的锻锤一下去,由于高温,金属铀像豆腐一样,特别软,轻轻一压就出来了。

24。锣鼓点越敲越紧了(1)

困难太大,主张下马—— 刘少奇说,等调查清楚再定—— 陈老总说,我头发都等白了;没有原子弹,腰杆子就不硬—— 林彪说,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目标定在1964年—— 刘少奇提出中央要设专门委员会—— 毛主席的15字批示—— 强大的15人专委会—— 既是首长(手掌),又是脚掌

中国原子弹研制最初比较具体的计划,是在1962年进行第一次核试验。但制定这一计划的背景比较特殊,时间是1957年,那时苏联答应给予全面援助,并且已经有了具体的实施行动。然而好景不长,后来苏联由暗中到公开停止援助期间,二机部于1959年8月向中央提出了制造原子弹的新的设想:3年突破,5年掌握,8年适当储备。其后在饥饿中经过三年左右的艰苦奋战,中国的原子弹计划在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