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过这方面的报告,也有过一点想法,蒋介石说吴有训他们搞的计划是秀才造反,三年无成。我们班的同学对这个问题非常有兴趣,想请王淦昌先生给我们讲一讲。有一次,我作为班里的代表找了王淦昌先生,还有一个同学和我一块去的。王先生是教我们原子核物理的,他很高兴,满口答应给我们作报告。过了三天,他就给我们作报告。我们全班同学,还有物理系的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参加了,其他系也有参加的。他的报告做得非常精彩,深入浅出。他在黑板上画了个图,讲了原子弹的历史、原理、威力和预防。他这一讲之后,大家脑子就比较清楚了。只是没想到后来王淦昌先生真的去做原子弹。

此前不久,曾任中央大学校长的电机学家顾毓琇于1946年初去日本与物理学家仁科芳雄及汤川秀树等会面时,就想向日方索取原子能研究设备,作为对中国的战争赔偿。可惜仁科芳雄原本拥有的这些设备,已被美国占领军拆毁沉入海中,顾毓琇失望而归。八月份,他又到美国拜访了加州大学原子能研究所所长E.劳伦斯,谈到了原子武器的事情。劳伦斯参与过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在和顾毓琇见面时表示,愿意协助中国建造加速器,校方也承诺资助研究费用。顾毓琇心里高兴,马上就写信给蒋介石,希望他高瞻远瞩,赐准制造原子试验器,为国家民族树立科学救国、国防救国的百年之基。现在又得到了俞大维的报告和建议,蒋介石看到美国人愿意帮忙,并不全是中国一些文人雅士心血来潮的书生作为,自然为之心动。于是便下令由军政部长陈诚和俞大维一起负责,秘密筹划这一重大的国防科学技术计划。

几乎与此同时,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英国海战的海军部长陈绍宽也拉上陈诚和钱卓伦,向蒋介石第三次提出建造航空母舰群的计划,在此之前蒋介石曾经答应过陈绍宽造舰60万吨(其中包括3艘航空母舰)的设想。蒋介石明白,没有一支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没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中国很难在这个世界上立足。

既然最高统帅能这么上心,陈诚和俞大维便约见了三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抡,商议拨一座大礼堂和10万美金制造一颗原子弹。其后,吴大猷和华罗庚两人在所住的海陆空军招待所拟了一个建议书,上书军政部,陈述其培植人才,选送优秀青年出国考察,有人才能有弹的思考。李政道说,蒋介石准备给他们一个大礼堂和十万美元,要他们做一个原子弹。吴先生说原子弹是研究出来的,不能只在一个大礼堂炼一个弹,应该先派人出国考察一下科技。陈诚和俞大维认为吴大猷言之有理,同意拨款培训,并由吴大猷、华罗庚和曾昭抡分别在物理、数学、化学三门学科各选两名学生作为助手,前往美国考察学习。

几个月之后,物理方面,吴大猷选了清华助教朱光亚和大二学生李政道;数学方面,华罗庚选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化学方面,曾昭抡选了王瑞駪和唐敖庆。吴大猷后来写过一篇文章说,1945年,曾昭抡先生忽然来找我,说军政部部长陈辞修先生、次长俞大维先生,想约我和华罗庚谈谈为军政部计划些科学工作事。我和曾虽是同事十年多,华亦六七年,但都无深交。陈、俞二先生,更从未晤面。我所习的物理,亦与实用无关。但想想,去谈谈亦无碍。于是和华去渝,先后见俞、陈二先生。陈、俞二先生想知道怎么计划,以有助国防科学工作的开展。我即想了几日,拟就一建议,以为我国人材缺乏,任何计划,必须从根做起,即:(1)成立研究机构,培植各项基本工作人材,(2)初步可派物理,数学,化学人员外出,研习观察近年来各部门科学进展情形。计划筹建一研究机构,并即时选送优秀青年数人出国,习物理、数学等基本科学。我拟写的建议,陈、俞二先生考虑后,以为可行,即令华和我负责数学及物理二部门。我们并建议请曾昭抡负责化学部门。返昆明后,我告冠世一切经过。谈到推选青年习物理者二人时,冠世和我皆不犹疑地决选李政道。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天赋勤奋未有如李的(杨振宁已考取清华留美;黄昆考取中英庚款留英)。

1。蒋介石派出去了八个人(3)

这五位青年才俊虽然学业优秀,出类拔萃,但原子物理及原子核物理毕竟是一门全然陌生的学科,有必要在赴美前作一定的了解。吴大猷为此专门给他们开了量子力学课,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吴大猷说,当时一方面给各人加速讲授近代物理,一方面将美国史密斯报告(当时尚未正式公布的绝密文件,仅有一册,系美国交给我国军政部,由俞大维次长再交给我们的)分作五份,由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