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 (第1/4页)

“虞舜的乐。以《韶》乐最美好,周朝的乐,以《勺》最优美。圣明的君王死后,钟鼓管弦的声音依然存在,可是大道衰微。逐渐变坏到桀纣,那样的所作所为,王道大大地败坏了。这五百年中闾,遵守旧制度的国君,和当权的士人,想学习先王的法制,来辅助当时政治的很多,可是都没有扭转过来,而且王道还一天天走向灭亡,一直到后来的王兴起了,这种没落的趋势才得到制止。”

大臣怎么看,朝凤不知道,毕竟从她的角度上看,莫离笑的还是很灿烂的:“难道是先帝所信奉的有错误,而失掉了道的传统吗?还是天命就是这样,不是人力所能扭转的,一定要衍变到国家危亡以后,才停止呢?唉!我所作的一切日夜勤劳,力求效法遥远的古代,难道都没有作用吗?那么,夏、商、周三代的君主承受天命,他们的依据在什么地方?灾异变故,又是因为什么而发生的呢?”

见到莫离按照自己的计划发问了,旧贵族便马上摆起了长辈的架子“性命的实际,或者天亡,或者长寿,或者仁德,或者鄙陋,常常听到这些名称,可是谁没能透彻地,明晓其中的道理。您想用风俗教化的力量,使命令推行;使刑罚减轻,奸邪改变;使百姓和睦安乐,政治开明。就应该整顿政治才能使甘露普降,百谷丰收,使四海之内的人民都受到德泽,连草木也得到滋润。才能使曰、月、星三光完全不发生亏蚀,寒暑季节正常,能够得到天的福佑,为鬼神所歆享。使德泽洋溢,扩大到国外,普及到所有的生命。”

“大夫们通晓先代圣王的事业,熟悉风俗变化的道理,了解事物从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次序,而且你们研究高深道理的时间也很久了,希望把研究的成果明白地告诉我!要分清条理,不要笼统,不要混乱,提出的方案,也应慎密考虑。要是有不正直、不忠实、邪曲不守中道的官吏,你们大胆告诉我,决不会泄露出去,我亲自拆看,希望你们不要有后顾之忧。大夫们尽管说出所知道的一切,不要隐瞒,我要亲自看的啊!”莫离抬起头,激动的震荡着手臂,似是急切的追寻着答案。

“掌握五福,用来普遍地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就会尊重您的法则。贡献您保持法则的方法:凡是臣下不要有邪党,百官不要有私相比附的行为,只有把君王作榜样。凡是臣下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您就惦念他们。行为不合法则,但没有陷入罪恶的人,你就成就他们;假若他们和悦温顺地说:‘我遵行美德。‘您就赐给他们好处,于是,臣民就会思念君王的法则。”

这话说的,莫非还是在嫌弃自己的权力太小?朝凤笑笑,会过头看看莫离。似是觉得自己把意图表现的太过明显,台下的大臣,有一抹胡子,开口道:

“不虐待无依无靠的人,而又不畏显贵,臣下这样有才能有作为,就要让他献出他的才能,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那些百官之长,既然富有经常的俸禄,您不能使他们对国家有好处,于是臣民就要责怪您了。对于那些没有好德行的人,您即使赐给他们好处,将会使您受到危害。”

现在朝凤的感觉,真的是很微妙啊。虽说自己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可是和台下的那些人相比,自己还是不错的。这些话虽说还是有一些道理的,可是无奈说话的立场太怪异,就像是青楼女子,在教导黄花大闺女,如何做一个贞洁烈女。烧杀抢夺的土匪,在教导学生,如何成为翩翩君子般,实在是怪异可笑。

“不要不平,不要不正,要遵守王令;不要作私好,要遵守王道;不要作威恶,要遵行正路。不要行偏,不要结党,王道坦荡;不要结党,不要行偏,王道平平;不要违反,不要倾侧,王道正直。团结那些守法之臣,归附那些执法之君。君王,对于皇极的广泛陈述,要宣扬教导,天帝就顺心了。凡是百官,对于皇极的敷言,要遵守实行,用来接近天子的光辉。天子作臣民的父母,因此才做天下的君王。”拜伦笑笑,似是想收尾了。

可是就在旧贵族在心中庆贺,自己这一次的目的可以顺利完成的时候,莫离却突然开了口:“我听闻,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按照你们说的,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那么我有必要严查一番,最近都发生了什么。”

“臣不过是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罢了。您也不用凡事都去细查,水清无鱼嘛。”什么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