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2/4页)

政,成了传国玉玺的新主人。晋怀帝永嘉五年六月,前赵刘聪的大将王弥、刘曜率兵攻入洛阳,将传国玉玺抢到了平阳。十八年后,后赵石勒灭掉了前赵,他仿效曹丕的做法,在玉玺另一侧又刻上了‘天命石氏’四个字。可是老天并不保佑他,大将军冉闵杀掉了后赵的石鉴,将传国玉玺偷偷据为己有。两年后前燕国君慕容懏又灭掉了冉闵,宣称冉妻交出了传国玉玺,并特意改年号为‘元玺’。事实上慕容懏连传国玉玺的影子都没见到,原来他在攻打冉闵的老巢邺城时,曾乞求东晋军队援助,濮阳太守戴施要挟他交出了传国玉玺,并立刻派出精锐铁骑,将它带到了建康,献给了晋穆帝司马聃。以后,传国玉玺在东晋六个皇帝手里渡过了七十多年的光景。”

“东晋灭亡后,传国玉玺几易其主,为南朝的萧梁所得。太清二年侯景作乱,从梁武帝萧衍手里夺走了传国玉玺。不久之后,梁都督王僧辩打败了侯景,玉玺落入侯景亲信赵思贤的手里。赵思贤匆匆献给了刺史郭元建,郭氏自忖难成气候,便长途跋涉将其转献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当传至齐幼帝时,他无力看护住这一至宝,遂为北周所得。仅仅过了四年,又被隋文帝杨坚握在手里。再过三十七年,天下大乱,义军蜂起,李渊父子起而荡平群雄。直到唐太宗登基,仍没见到这方传国玉玺,不免对此拳拳在念。贞观四年,流落于突厥的传国玉玺姗姗归唐,李氏王朝置之左右,精心呵护,先后传承二十三帝,在长安皇宫安居了二百七十多年。”

听到这里,茹淡月轻轻吁了口气,道:“发生了这么多事,才刚刚到了唐朝。”

方隐锋道:“历史长河,弹指百年。这方玉玺虽然没有生命,却是历代王朝兴衰的见证。”顿了顿,又道:“唐末时期,朱全忠篡夺了唐朝的权柄,自然不会忘记霸占传国玉玺。但也只有十几年时间,又被后唐皇帝抢回。清泰三年,石敬塘引契丹大军攻至洛阳,唐末帝李从珂看江山不保,惊恐中登上玄武楼*身亡。‘儿皇帝’石敬塘等人遍寻玉玺不得,从此这一至宝又一次不知所踪。”说完这段话,他长出一口气,道:“从秦王朝到唐末,千年历史,传国玉玺在一个个当权帝王手中辗转,无人不想紧紧把它抓在手中,却也无人能把它永远留住。”

方仰善叹道:“是啊!为此起了多少干戈,流了多少鲜血!小小一方玉玺,记载了无数沧桑,见证了无数兴衰。”回手指了指满屋的书籍,道:“隐锋读书很仔细,记性也不错,不过还是没有说完整。自唐末之后,关于传国玉玺仍有不少记载。虽然失去玉玺是件天大的撼事,但是皇帝的宝座却不会因此空闲。五代十国时期的诸多‘真命天子’以及宋王朝的赵匡胤等人,照样有滋有味地当着他们的皇帝。不过,各个君主还是盼望有一天玉玺能再现天下,不惜重赏搜求此宝。果然苍天不负孤家寡人,宋哲宗三年,咸阳一个农民段义在刨地时得到一方‘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看上去‘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经蔡京、李公麟等十三人反复鉴定,确认此印是‘非汉以后所能做’的‘真秦制传国玺’。但是,此物为何失于洛阳而重现于咸阳,蔡京等人没有一人能说得清楚。宋哲宗不加追问,自管兴致勃勃地拿来便用。可惜好景不长,这方玉玺只用了三十年,徽、钦二帝做了金国的俘虏,玉玺也被同时掠走,不知去往哪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传国玉玺(5)

“后来金灭元兴,江山再一次易主,却依然没有见到玉玺的影踪。直到元三十一年,这方传国玉玺才被御史中丞崔彧偶然从市场上发现。为了防止有伪,他仔细验看古玺鉴图、尺寸、样式、印文,果然于秦制传国玉玺分毫不差。他当即写了贺表,将玉玺呈给了刚刚即位一个多月的元成帝铁穆耳。朝廷内外一致认为这是一大祥端,为此热闹庆祝了三个多月。此玺又经元代十帝的抚爱珍藏,到了至正二十八年,元惠帝被明大将军徐达赶出了大都,传国玉玺也被带走。至此,这方辗转于历代皇宫的御用大印,经过无数次兴衰荣辱的折腾,终于厌倦了独裁君主的无情手掌,悄悄藏匿在茫茫大漠之中了。”

方隐锋接过话题说道:“传国玉玺虽然失踪了,但是关于它的话题始终没有中断,人们仍在期待它的再一次出现。当然,现在没人再会痴想皇帝梦,然而历史学者想要破解这个千古谜团;地矿学者希望考察它的质料;书法家想要借鉴它的笔法;金石家想要琢磨它的雕功;考古学者期待鉴别它的真伪;还有更多的古董商人想要借它扩充自己的钱包。遗憾的是这方传国玉玺仿佛看穿人们的心思,不愿再卷入俗世中来,任凭众人千呼万唤,它却迟迟不肯露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