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奇珍,孰不知它的真正价值所在。”叔伯齐惊道:“和氏璧的确是件异世奇珍,难道除了这一点之外,它还有另外的价值?”薛烛点点头,道:“世人说它价值连城,一点不假。”叔伯齐道:“徒有其表!虽然是一块精美之至的美玉,但说到底还不是一块不不可食不可用的顽石,有谁真的愿意用整个城去与它交换呢?”

薛烛笑着摇了摇头,道:“叔太傅有所不知,自‘和氏璧’由卞和铸造后,转展流传过多人,而其中流转到一人手中,他就是吴国大将伍子胥,后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死,和氏璧便被夫差所得。再后来勾践卧薪十年,灭掉吴国,又从夫差手中夺走和氏璧。而勾践又把玉送给了以美人计诱骗夫差以致能复国雪恨的西施。西施和范蠡双宿双栖,离开越国,隐逸‘梅花渡’。范蠡也因借和氏璧之光,成为了富甲天下的大商人,但因范蠡的两个儿子英年早逝,故他的大笔财富无人继承。至范蠡死后,世人开始流传开两句诗:‘陶朱公南北东州,崤山缥缈梅花渡’。”

叔伯齐惑道:“这些跟和氏璧又有什么关系,它还不过是块玉?”薛烛道:“大有关系。陶朱公即指范蠡,而他的这笔财富就藏在这两句诗内。”叔伯齐道:“这两句诗本太傅也曾听过,只不过不知道其中的玄机。可是这跟和氏璧又有何干连?”

薛烛道:“两句诗内主要是在暗示一个地点,他的财富便在其中。但范蠡担心他的这笔足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中山国的财富,会随便被某个蛮人所得,管理不善,可能酿成大祸。故而特意在埋藏宝藏的地方设了一道机关。和氏璧是西施留给他的,所以他就用和氏璧作为开启机关的钥匙。”

叔伯齐恍然大悟,道:“原来和氏璧背后的价值就是范蠡的毕生财富,怪不得价值连城。但既然是做钥匙之用,一块做的跟和氏璧形状相若的假璧,自然也就可以开启那个机关,又何须用真的和氏璧?”薛烛轻摇了下头,道:“太傅言之差矣,一块形状相同的假璧根本无法开启那个机关。”叔伯齐惑道:“何解?”薛烛道:“就是那一个碧瑕疵。范蠡设的那个机关的钥匙,不仅要求相同的形状,还要一定的质量,偏一克一毫都无法打开,而就是这一个碧瑕疵,让世间的伪玉无法做的跟和氏璧,在质量和形状上两者都兼顾。”

叔伯齐听了薛烛的话就更是气恼,因为他既失去了和氏璧,又丢失了寻获“陶公宝藏”的机会。他狠狠地提起手,将那块玉摔在了地上,果真被摔得粉身碎骨,见此痛声道:“赵种,你这个竖子,想不到这么狡猾,给我们看这种顽石,还虚有其表,装出一副很担心的样子,好让我们认为这块顽石就是真的和氏璧。怪不得看到我偷换后的假璧时辨不出真伪,想都不想就放进了盒子,原来一开始给我们看的就是这块顽石。”叔伯齐真有点气得怒无可怒,要说也是,冒这么大风险,竟只换得一块石头。

赵成侯回到寝宫,本想将和氏璧直接锁起来,但仍有点眷恋,故又再看上一眼。殊不知,赵成侯的这个香木锦盒内有夹层,分上下两格,装有两块样子相同的璧,下面那块是真的和氏璧,而上面那块是假的。其实,当他同鄂欣一起欣赏时的那块是真的和氏璧,而等到传给大臣阅览时就换成了赝品。他借西风之名,收璧点灯,是为了装出一副紧张的模样,好让大臣们相信那块玉是真的和氏璧,同时也不想对玉器甚有研究的大臣看出破绽,所以提前收璧。

然而,更臆测不到的是,当赵成侯打开香木锦盒之时发现,上下两格的和氏璧都是赝品,气得顿时神情呆滞,木然得不知所措。

第七章 和氏璧现(下)

最无辜的是,赵成侯不可以将和氏璧之失通告全臣,以来搜查和氏璧的下落,一旦让某些大臣知道他以假璧惑弄群臣,那么他在群臣眼中哪还有威信可言?万一传到其它诸侯的耳中,岂不当成他们的笑柄。他日周天子邀宴七国鲤池议会,他哪有脸赴宴?只好等过些日子,称有贼闯入寝宫盗走和氏璧,颁令搜查全城,以为对策。

赏璧当晚寅时时分,月已西斜。一个女子装扮的身影偷偷来到芙穹台,隐约借着月光,像是在寻找些东西。

没错,这个人就是鄂欣。也只有她,才可以在赵成侯眼下施展一招“偷天换玉”,将此调包。其实,燕文公又怎会白白送一个美人给赵成侯,还不是图他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他事先已将一块伪璧交给鄂欣,假名让鄂欣借看和氏璧时偷龙转凤。否则赵成侯仅为表得美人之喜,又何故来一个赏璧宴会,还不是鄂欣提出来的么?再则,如果赵成侯给鄂欣看和氏璧的时候是在寝宫,这样一来,等赵成侯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