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2/4页)

会选在绝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下施展才能。他在经过一番考证后,确认袁海是人品可靠的正经老板,经营着合法的正当生意,便顺水推舟地做了袁海网店的员工。

再后来,谷碧泉走出被已故的前度爱人关押的无形牢笼,成了姜青玉最真的初爱和最暖的挚爱。

姜青玉被人视作尘泥、灰霾、卑屈的生活,就此结束了。

作者有话要说:

☆、爱的外衣(一)

爱,有真假之分,有灵欲之分,有好坏之分。

爱,有时会被卑劣的人利用,化作迷惑人的外衣,闷死一个人仅存的爱。

如果当时景黎知道倪荣披着爱的外衣,只为控制他利用他来服务于自己深不见底的欲望和无疆无极的野心,他还会如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不顾一切地跟着倪荣去W市寻求发展吗?

换作今日的景黎,定然斩钉截铁地说:“不会!”

那个时候的他,太年轻太天真太轻信,他凭什么认为倪荣值得跟随?又凭什么笃信倪荣不会骗他?

景黎是农村人,出生于城乡结合部的一户农村家庭。父母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累死累活务农一年的收入不足万元,家境十分贫寒。

这年夏天,景黎迎来了人生至关重要的分水岭——高考。

他不再希冀真能通过高考来改变整个家族贫穷的命运,因为鱼跃龙门的奇迹在当今社会给予穷人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弱化,而奇迹本身已经绝迹。

景黎看着自己的分数心灰意冷。

他的高考成绩不理想,或者应该说很糟糕,按照各大高等院校录取分数线的划分,他连三类大专院校都上不了,不复读的话,最多只能上个国家都不一定承认学历资格、不入流的职业学院。

倪荣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出生于W市某个工人家庭。父母端着过去人们羡慕、现在一摔就碎的泥饭碗,每个月领着几年不见增长、好不容易涨一点儿也是少得可怜的死工资。

他从小就很要强,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运动,决不落于人后。

他很小就明白不能指望父母仅供糊口的工资,来让自家生活富裕起来。

他小时候就立志当富豪,暗自发誓要过上大富大贵的日子。

他考上名牌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编程专业,为编程专业课授课教授所喜爱。

教授器重他,私下带他做编程项目。

后来,项目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教授分给他几万块钱当作酬劳。

他本来心怀感激,以为教授这次赚的并不是太多,还分给他不菲的钱。哪知,他无意间听到教授讲电话,才知道原来教授这次赚了几百万,却只给了他这个为编程项目出最多力的人那么点钱。很显然,教授不是第一次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更不是第一次从有资质有潜力的学生身上榨取数额可观的金钱。

吃一堑,长一智。

倪荣不想再跟着一个不厚道不诚实的头儿做事。

他假装不知道事情真相,毕业后就离开了大学。

他想着自己有软件编程的优势,便萌生了自力更生创业的想法,但还没想好从哪方面下手。

一天早晨,他去早点摊吃东西,正巧碰见了一个失去联络的高中同学。

他们一边用餐,一边进行了一番热火朝天地叙旧。

倪荣得知旧同学现在负责某职业学院的招生工作,现在正面临着泰山压顶一般极大的招生压力,准备过几天出差,到城张结合部和更偏远的农村去碰碰运气,看能否满额招到学生。

倪荣提出跟旧同学一起去,想借机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走的创业明路。

两天后他们就启程了,坐了一个多小时专线汽车到达了城乡结合部的某个小县城,小县城边上分布着好几个村落。

他们在小县城里找了间价钱便宜、设施非常简陋的小旅店住下。

倪荣的旧同学很称职,他推销得很努力——努力派发招生简章,努力开办招生会,努力游说高考生的家长,让他们的子女去他负责招生的职业学院读书。他嘴说是希望给他们的子女多提供一种人生选择,实际上,谁也不敢为他们孩子的未来打包票。他说孩子们将来一定前程似锦,一听就是经不起推敲和现实验证的假话。而那些家长却愿意相信假话,相信假话指向的是一个机会、一丝希望。

他知道那些父母希望在有限的能力内,给予孩子相对较好的东西。这东西里包括一些沉重的人生的托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