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页)

“能婴儿乎?”是指能不能“复归于朴?”婴儿是我们一生最纯朴天真的状态,以婴儿来喻“朴”、未散“器”的本体状态。你看,一个人初生时,没有分别心,只有本能的觉知性,纯朴天真,自然无为,饿哭疼闹,纯是自性在六根的直心表达。随着生长,这种“朴态”开始散失,心识的极性分别一天天增加。于是,从天真素朴,到童稚可爱,随知识增长,直至通晓世故,最后落个“老奸巨滑”,这就是一个凡夫从生到死的必经之路。如来用十二因缘描述得就更精确了(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基于此,老子让我们“复归于婴儿”,就看你“能婴儿乎”?!

“能无疵乎?”是指转正觉契入非极性,要精纯到一丝极性也没有。修证越到深层次的境地,极性心识的瑕疵就显得越重要,影响越严重。“无有少法可得,是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不与我授记”。如果证道有所“得”,仍在能所二相的极性观念中束缚,故有所“得”就是严重的瑕疵。再看,一念无明就将“晴明空”变成“晦昧虚空”。所以,“能无疵”的境界,早已是不可思、不可议啦!

“能无为乎?”“为无为”,“事无事”的转正觉能自如自在吗?如果“为无为”能自在,就“无不为”,“无不为”就自在解脱,安稳太平。

“能为雌乎?”一个不修道的凡夫,其人生观就是追逐名利,其价值观就是显示自我。所以,凡夫一生不能脱离贪争、竞争、斗争,甚至战争。短短一生尽干些自私自利、唯我唯大的欲心展望。妄想征服别人,占据所有,凡事非做到极端极化不可,老子称为“盈之”、“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所以,不修道、不净化心灵的人,贪欲妄想、私心杂念永无止境。越占有,贪欲妄想越膨胀,越放纵。于是“不知常,妄作凶”,“自遗其咎”。身败名裂,罪业累累,永无解脱之日。鉴于此,老子大声疾呼“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不敢为天下先”,这就是“为雌”!!六根在见闻觉知中(天门开合)转正觉,转心态,“能为雌乎”?!

“能无知乎?”老子讲:“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这个问题讲得很深啊!一个明心见性的“明白四达”者,明了什么?见了什么?了达了什么?

“明心”明了妙明真心无相,无一物可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见性”无见,因为自性本体究竟一相,无二无别,圆满十方,大而无外,没有外境可见。你看我们所见的都是外界的事物,但从来见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照镜子只能见到“手型”的镜像,仍见不到我们自己的真面目。因为,本来面目只有到“圣智现量”才能明悟,本来面目是究竟一相,用两相的“见”是无法“见”的,所以“无见”才是真见。老子称为“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自性非极性,无前后、内外、主客的极性存在!所以,“见性”无见,才能“明白四达”。

自性本体的状态和属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常住妙明”,“不动周圆”。老子称为“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明白“道”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这才算“明白四达”到能“无知”的层次。特别要注意,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我们凡夫的“知”,都是分成二相极性的分别认识,是对外境事物的感知,这种“知”都是感官摄取外境六尘形成的极性“知识”,而不是妙明的般若之智,是二相对待的主客认识的“知见”。这种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本”,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所以,我们主客、能所、见分相分的二相“知见”是无明之本,是迷惑之根,是愚痴之源,破除二相的知见,是佛陀、老子最关注的问题。

你看,老子讲二相的感官认识,“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正言若反”;“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古之善为道者,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