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不上机器,他靠粗估,一些主要的物理量他自己通过粗估计算,就掌握了。所以,他能大致知道你们算的对不对。

彭桓武的粗估方法,就是首先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再讨论次要矛盾。这个矛盾的次要方面有什么影响,再做个大致的估计,这样就势如破竹,很快进行下去了。胡思得说,我们那时大学刚毕业,经常看到这些专家互相争来争去,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黄祖洽同志有一次和我去散步,他当然是高一辈的了。我随便跟他讲起白天专家们争论,他们知识很渊博,看问题很深刻。黄祖洽说,你不能光看到他们学术水平的渊博,你得看到他们那些思维方法。如果你能把这些优点都学到,你就成为了不起的科学家了。他跟我讲,彭公彭先生有个著名的公式,如果有个分子分母,分子是三,分母是零,就可以得无穷大。这是什么意思呢?问题很繁杂,好多个因素,你总要抓住主要的东西。他就把两个因素进行比较,甲比乙,如果乙比较小,小的可以看成零,那不就等于无穷大了嘛。这两个东西,如果甲比乙是等于三的话,也就是说甲的影响比乙的影响大三倍的话,你就可以把乙看成零,暂时不要考虑它,你集中精力先把甲处理好,甲处理好了之后,你再回过头来继续研究乙的影响。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刚开始我们都不会搞原子弹,那时候到处都是问题。比如计算到那里发现不对了,不对以后,后面就没法干下去了。因为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算的是对的?如果不对,从现在开始就不对,那再往下算,肯定就不对了。所以我们就想有什么问题,大家来讨论。当时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 程开甲这四大巨头都已经来了,再加上邓稼先、何祚庥、黄祖洽,应该说全国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都集中到我们这儿,大家来攻克这个东西。每个人都从自己所熟悉的业务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怎么会差出来啊?为什么别的都对,到最后就不对了?我们更多的总是自己来找原因,因为我们过去不会,总怀疑自己错了,想办法做各种各样的改进,这样先后搞了九次。比如今天有同志提出来,你有一个数没考虑进去,好,就把它考虑进去,算完差不多。大家议论纷纷,在这过程中院里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风气,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和那些权威平起平坐,因为第一手材料在我们这儿,是我们计算出来的。

19。龙头舞起来了(3)

那个时候风气比较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些问题都是新的,不论领导还是群众,大家都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不是说哪个领导对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他是权威得听他的。竺家亨说,专家和领导们都特别忙,像朱光亚有时还要忙家务,洗衣服做饭,有时我们去他家,他出来和我们握手时手还是湿的,有些不好意思。老邓当时也一再强调,要平等讨论。我们的专家像周光召、黄祖洽等人,调来之前就已有名气,而且各有各的脾气。像黄祖洽脾气就特别大,有一次一个新分来的大学生去向他请教,他指着人家说,这个问题你还来问我吗?你要是我儿子,我两巴掌扇你一边去。而老邓他就能把他们都磨合起来,一起齐心协力攻关。当时大家对这些问题都不清楚,我们搞计算的有具体计算的实际经验,领导因为业务基础比较好,根据我们的计算,他们有分析判断的能力,这个时候就强调在学术讨论会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次计算,是因为每遇到一个问题就要搞懂弄通。比如那个数据问题,就费了很大劲,后来周光召看了我们的结果,提出来一个最大功的原理。他意思是说,你一共装了多少炸药,这些炸药能量全部放出来,而且是根据它哪些部分要往外分散,哪些部分可以往里用,把最大的可以利用的能量,形成爆轰波往里传。经过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达到苏联专家说的那个数据。这样大家就没有话说了,因为你把所有的炸药都用上,你还达不到,那你说这个数据对吗?老周他很有个性的。科研的东西他抓得很牢,当时是60年代初,政治活动很多,一会儿开会一会儿劳动什么的,周光召有时就要发火。他说不行,我们的工作时间都被占了。比方说要组织歌咏比赛,大家晚上老去唱歌,有时他把大家集中起来,有时就下命令不许去唱歌,他很果断。后来“文化大革命”给人家贴大字报,说周光召冲击政治。当时政治部门有的人对他很反感,因为好多政治活动要开展他就阻拦。他说不能那么做,我们的时间都给你挤掉了。

32岁的周光召运用大学里面谁都学过的热力学知识,从第一原理出发,用不等式论证出苏联专家的一个数据是错的。不久,中国制造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