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前述推倒企业“经济组织”和“劳动组织”的特性描述方式,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并不是经济组织,也并不意味着企业不是劳动组织,只是说“经济组织”和“劳动组织”的理论描述方式不能突显企业特性,并不能将企业与其它组织和机构区别开来,从而引起企业认识上的混乱。

深入企业实际考察,企业的根本特点就是经营、做生意,就是通过做生意赚钱,这才是所有中外企业区别于其它组织机构的重要特征。中国民间的用语虽然比较俗,却往往比专家、大师的语言更为易懂,毋须注脚释义。汉语言里,“做生意”、“赚钱”与“经营”有着非常近似的语义,“做生意”、“赚钱”多用于口头表述,“经营”则多着一点阅读感觉上的学术意味。

企业的出现,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做生意。企业不做生意,或做了生意不赚钱,是无法维持运转的,企业长期亏损就得关门。农民种地,种出来的粮食只是自家食用,肯定不能称为做生意;地主庄园规模很大,也种粮食,也植树林,也养猪牛,那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生活的需求,不是为了出售。这类的行为肯定不是企业行为,这样的机构也肯定不是企业。

很长时间来,我们的社会里一直给企业倡导一个理念,那就是要求企业一定要“满足社会需求”,这是一个非常温馨而理想的理念。其实,对企业而言,满足社会需求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企业的目的是要赚钱。当然,如果企业的产品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且还坑害消费者,那也是不能真正赚到钱的,这小学生都懂的规律。可是,企业不赚钱,又拿什么去“满足社会需求”呢。

中国文化的骨子里对赚钱是鄙视的,在情感上对赚钱有着近乎天然的抵触情绪,这是中国历代轻商的根本意识根源。情和理毕竟是有着质的区别的,情是一种个性体受,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企业赚钱手段的特性要求,无可非议,而且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人情味。可是,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企业的指导思想,那就是将目的与手段颠倒了关系,这是非常不实际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手段总是服从目的。如果强调“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那么,就会弱化赚钱的目的,甚至退居手段地位。按照手段服从目的规律,只要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赚不赚钱是在其次的。其实,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存在的企业亏损问题,关键不在于国家能不能管企业,而在于颠倒了生意上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违背了生意特有的规律。

企业的赚钱与利润是有差别的。赚钱是指企业在原价值基础上的价值增长,赚,《康熙字典》释义为“卖也”,这个增长的价值是靠卖出原价值赚来的。这相当于企业财务核算上的“毛利润”概念。而利润,则是企业财务核算上扣除所有成本、税金、费用开支后的价值剩余,这是一个典型的财务概念。中国国家增值税法也是这样认定增值数额的。因此,我们在理论上应当将赚钱与利润区别开来认识。

经营作为企业内核,还表现在企业所有的行为都是围绕经营而展开的。中国企业理论界曾出现过“反对重经营轻管理”的提法,并就经营与管理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讨论。这实在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经营是企业管理的对象,管理则是经营的规范,这并没有所谓理论上的侧重方面。经营出了问题,一定是管理出了问题,经营非常正常,就没有必要变着法子将企业瞎折腾。须知,管理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什么叫管理?管理就是要让企业经营活动朝着企业预定目标运行,不能偏离方向。而事实上企业经常存在的所谓管理与经营之争,其实是一个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区别。就近期效益持议者来看,企业许多行为近似乎闲事,耗费资源且没有什么利益价值;而远期效益持议者的立论根据却是没有说服力的“管理出效益”,强调管理的重要性,人为地把管理与经营割裂开来。实际表明,无视管理的经营是无序的经营,不针对经营的管理则是空洞的管理,管什么理什么呢?没有了经营活动,企业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 想看书来

法人资格是企业独立性的标志

第一章 企业政治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企业本质的一般认识

四、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2、法人资格是企业独立性的标志

做生意,人类古已有之,是不是做生意的就都是企业呢?似乎不妥。称之为企业,一定应该是一个组织或机构,将一个挑担于大街小巷的游商认定为企业总有一种滑稽感觉。这里重要的不是游走经商就不能称为企业,而是在于个人与企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