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1/4页)

参加莫斯科会战的德军坦克大约共有6000辆,绝大部分是新近列装的豹三坦克。在十数个战地工厂日夜不息的工作下,全部完成城市化巷战改装至少需要一周时间。之所以这个工作这么的快是因为工兵们都是熟练的不能再熟练的老手了,只要零件充足。一个五人小组在半小时内完成一辆坦克的改装是极其轻松的。两辆坦克之中就有一辆是加强了防护的城市战专用坦克,足够摧城拔寨之用的了。

苏联克里姆林宫里面的斯大林当然知道剑拔弩张的德国人即将发起进攻的消息。从战争开始以来,他心里面隐隐不安的感觉从未这样强烈,即使德国人在寒冷的冬季开战也不能抵消他的疑虑。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一次德国人的进攻远远比41年冬季的那一次要凶险的多。他一再的想着只要德国人能慷慨的给予苏联三个月的时间,那么乌拉尔的工厂就能为苏军补充至少3000辆新式坦克。因此这三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了他迫切想要得到的缓冲空间。他的很多军事部署就围绕着这个中心展开。这就造成了斯大林把城镇当做延缓德军进攻的据点的想法,在他的命令下堡垒化的城镇变成了阻碍德军前进的礁石。虽然他的将军们还有国防委员会的委员们有很多都不赞成一味的防守,但是以目前苏军的战斗力也确实做不到很好的打击敌人,全面守势也是不得不选择的做法。

在苏军将领中不乏有识之士,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绝对是其中之一。在朱可夫看来即使是全面坚守也是难以长久坚持下去的。理由是德军仍然坚守的冬季战线上的主要据点——施吕塞尔堡、诺夫哥罗德、尔热夫、维亚兹马、布良斯克、奥廖尔、库尔斯克、哈尔科夫和塔甘罗格之类城镇。战术上看,都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战略上,都有助于控制局势,因为无一不是稀疏交通网上的焦点。虽然其间的宽阔空隙,德国守军无法阻止俄军渗入,但是,这些交通障碍只要巍然不动,便能阻截俄军乘机突破。这样也就大大发挥了法国马奇诺防线上那些堡垒的制动作用。当初法国沿边境设计了一连串堡垒,本是用来阻挡敌人进攻的;这一连串堡垒如果不是在半途中断,使德军大有余地展开翼侧包围的话,倒是可能发挥制动作用的。目前德国空军的强大优势足以保障这些据点的安全,因为任何地点上的攻击作战都会首先遭到德国空军的打击,在飞机的阻碍下德国人有很多时间从容布置部队,把突入的攻击部队吃掉。

因此,红军并没有能力把德军的这些据点连根拔掉。所以,虽在其间空隙地带深入进军,结果却往往成为自己的包袱。因为红军占领的突出阵地,自然比据点城镇较难防守,因而势必投入大量部队死守,而德军从作为进攻跳板扼守的据点发动翼侧出击,却较易切断红军的突出阵地。可见这样的防守对于兵力的使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鉴于德军的后勤已经比较完善,游击队的骚扰也是没有一点战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要想取得胜利只剩下据守城镇一途了。

斯大林对朱可夫的理由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以苏军战士的英勇足以突破那些德军突入苏军防线的阵地。只不过是目前缺乏向纵深进攻的机动力量而已。这种需要消耗大量生命的进攻不做也罢!进攻无后劲,防守无纵深成为了苏军目前的难题。

斯大林固执地认为苏军面临的问题德军也同样存在。尤其是他们脆弱的后勤,很难能够保证德军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在他们准备完毕的时候苏军早就完成了战役准备,德军辛辛苦苦储备的物资很可能派不上用场,就会在苏军猛烈的攻击中沦为战利品!

时间成为了大家共同要争取的宝贵资源!

一厢情愿的斯大林也想要发起一次小规模的进攻,目的仅仅是检验一下德军的新式装备的威力如何。毕竟在埃及战场上大出风头的德军坦克让他心有顾忌。他认为苏军优秀的坦克可能要比德国的要差一点。可总也差不到哪里去。在莫斯科的兵工厂里面优先生产的是85口径的高射炮。面对德军的空中优势,老毛子不得不配备大量大高射炮。这些85毫米高射炮参照了德国人88炮的设计,也能够平射做打坦克的利器之用。在将要进行的莫斯科之战中这样的防守利器是必不可少的。

可是密集的防空炮火只限于在他们的首都莫斯科,在图拉市还远远没有足以保障天空的火力。苏联人集中资源防守要点的弊端在这一刻显示了出来。

德国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的麾下驾驶着500架攻击机出现在图拉市的上空,前来保护这里的苏军飞机早就被守候多时的德国空军歼击机群所阻挡。能够阻止攻击机投弹的只有为数不多的高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