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部分 (第2/4页)

到了明末崇祯年间,《邸报》从手抄或木刻印刷改为活字印刷,规模也就更大了。

这些官方的邸报编订后,经由驿递“传之四方”。驿递的方式分为步递、马递、急脚递、水运递等几种。后来,为适应国防上的需要,又创设了摆铺制度,用于传送军机要务和赦书。邸报发出以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复制件以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在有实物的报纸收藏里,第一份早期报纸为明朝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邸报》。

很巧的是,当菊座他们开始策划办报纸时,这个位面的时间正好到了1627年。

可见在中国古代也是有类似报纸的,但为什么就是办不起来呢?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很坑爹,可能在现代生活久了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和西方那些用二三十个字母的国家不同,汉字常用字就有几千个,这无形中就增加了印刷的铸字成本。

报纸印刷,又名新闻印刷。包括排字、拼版、铸字、照相制版、压纸型、平台或轮转印刷等工序。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图文部分凸起的凸版印刷工艺。

如果要讲字清末到21世纪的中国报业印刷发展历史,估计可以复制黏贴水上十几万字,虽然没签约,但起码的节‘操’还是要一点的。总之一句话,古代用汉字办报纸,印刷就是一个大坑,光是铸字和排版就能把穿越者给埋了。中文汉字的印刷技术,在近代史上说起来就是一部坑爹史,因为汉字的对书籍印刷的限制,在五四的时候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如钱玄同等人公开表示要废除汉字,该用字母来为基础的新文字,这样才能推广教育。直到后来王选的‘激’光排版的出现,才彻底解决了这些难题。

而且就算把铸字和排版纸张之类搞定,没有机器的运作,其手工‘操’作令人发指的每天几百张效率能叫人吐血。好吧,你要搞印刷机?你知道怎么搞吗?系统自带百度也行。图纸出来,你怎么制作?没有工业的古代,所用的零件一个也买不到。好吧,你排除万难制作出来了,那你一辈子也过了大半,还不见得印出来有人卖你的帐。称王称霸左拥右抱的种马生活你不过了吗?

所以,一般情况下,在古代办报纸,你还是洗洗睡把。

像里主角脑子一拍,老子闲得蛋疼,必须办个报纸提升一下‘逼’格,那肯定是拍得太用力,把脑子拍坏了。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这个位面的穿越者们情况比较特殊,因为他们是开了挂的,这个挂还非常的大。

紫禁城内库里,十几台机器在不停的开动,把雪白的纸上印出文字来,那就是这个位面的大明第一份真正的报纸《大明人民日报》。

这是穿越者带来的,8开单‘色’小胶印机。

1904年,德国的卡斯帕赫尔曼先生正在尝试对石版印刷技术进行改进,试图通过无数次实验找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而美国人艾拉华盛顿鲁贝先生则是偶然间介入这一研究工作的。

在一次印刷工作中,艾拉华盛顿鲁贝注意到有一张纸在印刷过程中没有按正常路线行进,他试着在这张纸的正背面都印上图案,图像先从印版传到压印滚筒的橡皮布上,再印到纸上。意外的情景出现了:这种间接压印方式产生出了更高印刷质量的产品,充满弹‘性’的橡皮布表面将油墨更加均匀地传递给纸张。由卡斯帕赫尔曼和艾拉华盛顿鲁贝同时开发出的印刷方式诞生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胶印的由来。

他们分别设计了单张纸胶印设备,但并没有立刻商品化。直到1912年,世界上第一台轮转胶印设备universal面世,速度达到8000印张/小时,胶印机真正为世人认识。

在90年代初期,传统的小胶印机发展进入了一个顶峰,轻型的单‘色’多功能小胶印机成为短版快印市场的主力机型,全世界的装机量每年在1万台以上。这期间,全世界生产小幅面的胶印机厂家超过了15家(不包括中国),比较突出的厂家为德国的海德堡、日本的利优比和滨田。

而后一段时间,小幅面多‘色’胶印机开始起步发展,许多厂家拿出了自己成熟的双‘色’和四‘色’小幅面胶印机。90年代中期以後,小幅面胶印机市场风云变幻,许多厂家由于对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不适应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复印技术、扫描和打印技术的进步,高速打印机、高速复印机、数字化一体机在办公轻印刷领域广泛应用,能够高速、方便、干净、低成本地为客户复制印刷品,轻型单‘色’小胶印机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冲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