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部分 (第1/4页)

国土房管局:就目前来说,《停车管理服务协议》是由各小区各自制定的。但合同必须要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双方对等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应该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方或停车服务公司来共同制定。但同时,我们正在考虑制定示范合同,目前我们正在加紧调研工作。

���热点七:

停车区域多大合适

《晨报》:随着私家车的逐渐增多,小区内地上停车位越来越少,不少小区逐步把很多公共场地变为停车场。目前,管理办法中对于小区地面停车区域到底占公共区域的多少比例,有无限制?

国土房管局:目前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但是对于小区内停车位的划定,我们有一些禁止性要求。比如停车位不能占用消防通道,不能影响小区道路畅通等等。

中国汽车文化刚萌芽

回眸:汽车文化沃土丰厚

��汽车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忠实地反映社会的变迁。对照美国汽车文化,我们似乎真的不自信起来。的确,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也难怪,美国普通百姓家的小孩儿从出生起,就生活在有车的环境里。汽车几乎是美国人一生的伙伴,从十几岁起,大多数的美国人就学会了驾车,拿到了驾照。一本驾照,一张信用卡,就像中国人的户口簿一样重要,记录了私人的详细信息……而中国人拥有私家车只是最近几年的事儿,汽车生活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杨女士介绍说,她28岁结婚,嫁给了在房地产公司做老板的柳先生。5年前,因工作需要,柳先生买了一辆车。那时,杨女士只是偶尔学学开车,基本上没有驾车行驶到路上。

��去年,在杨女士的生日那天,柳先生给妻子买了一辆车作为生日礼物。杨女士出生在普通的职员家庭,小的时候,她从未摸过车。同杨女士经历类似的人还有很多,按照这个逻辑进行推理,是不是我们还没有进入汽车文化的门槛,只有等我们拥有第二辆车,我们的下一代也像美国孩子一样在汽车生活里长大时,才可谓进入汽车文化的大门吗?

��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对此不敢苟同,他认为,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汽车文化,只不过我们的汽车文化还刚刚起步,没有成型。如果把拥有第二辆私家车作为中国汽车文化起步的一个量化指标,似乎标准有点太高了。我们毕竟也有引以为荣之处:中国汽车制造业经过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工业基础,汽车的影响将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思想中,汽车文化的普及正在逐渐展开。

��立足:汽车文化在中国正生根发芽

��张颐武教授说,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代步的工具,它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从汽车展览、挂历、明信片、邮票、T恤衫、车模、杂志、壁纸等静态到汽车旅游、汽车运动、汽车娱乐等动态,汽车文化以无孔不入的魅力征服着中国人,甚至以经营汽车文化为主的汽车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汽车的普及通常被看作是一切种革命性的力量,在中国同样也不例外。

��放眼:嫩芽终将长成大树

��在汽车社会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甚至连这方面的意识都很欠缺,以至于这一现实逐步到来之时,我们还茫然不知所措。对于现实的中国来说,汽车文化的提升与汽车数量的增长失调,才是制约我国进入汽车时代的瓶颈。只有成熟的汽车文化才能使得汽车社会走向,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

��…编后语

��汽车文化不是花瓶

��生活在高楼林立里的都市人,每天都要投入到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与车为友。不管是抛锚还是塞车,不管是故障还是车祸,都信任它,使用它,乘坐它,因此体验最深的莫过于汽车文化的流动,这种流动导致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尚。汽车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更不是“吃饱了才有时间去想”的风花雪月。

��伴随着汽车的日渐普及,汽车文化就像酒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等各种文化一样,自然而然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话说人车之战

情景介绍:

北京某小区;小区道路可以并排走两辆车,但一边用于停车,只能走一辆车了;没有人行道;小区的道路是行人、自行车、汽车共用的道路;有车来的时候,行人就得钻到路一侧停着的两辆汽车之间的小缝隙中给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