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1)

波黑内战

波黑内战自1992年3月爆发持续了40个月,成为二战后在欧洲延续时间最长和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约20万人死于战乱,近200万人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给前南斯拉夫地区和巴尔干邻国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995年12月,解决波黑危机的《波黑和平协议》在巴黎正式签字,这场骨肉相煎的战争终于结束。然而,最终化干戈为玉帛,还需要波黑冲突各方和国际社会继续作出努力。有关波黑内战详见马细谱《巴尔干纷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368~412页。

内战爆发和迅速蔓延

波黑内战爆发的直接导火线是在一场婚礼上引起的。1992年2月29日至3月1日,波黑举行全民公决,决定是否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这次有63�4%的选民参加全民投票,投票的结果是:近63%的人赞成独立。穆斯林族*行动党和克罗地亚族*共同体获胜,而塞尔维亚族*党抵制公决,塞族人没有参加投票。在投票处于高潮的3月1日,一对塞族夫妇在萨拉热窝东正教堂为儿子举行婚礼时遭穆族袭击,新郎父亲当场丧命,塞族旗帜被焚。这一消息引起塞族人的愤怒。当晚,塞族和穆族的武装居民在萨拉热窝市各自构筑街垒,设置路障。3月5日,两族居民发生武装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3月26日,南联邦人民军驻波黑部队出面干预,穆族武装同其交火,出现伤亡。4月5日,波黑进行总动员,指控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军“侵略”波黑,并邀请克罗地亚正规军支援。克族武装站在穆族一边向塞族发起进攻。从此,武装冲突开始蔓延,成为一场以争夺领土为目标的内战。

波黑暴力事件演变为武装冲突,又迅速升级为旷日持久的内战,是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历史积怨,也有现实矛盾;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影响。

第一,民族和宗教矛盾是波黑发生内战的根本原因。波黑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全国共有435万人。其中,穆族1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7%),塞族13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1�3%),克族7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3%)1991年5月21~23日〔南〕《战斗报》。,还有若干其他民族。

穆族是15世纪以来被*化了的斯拉夫人,他们讲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塞族信仰东正教;克族信奉天主教。在历史上,穆、克、塞三族居民都先后遭受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王国的统治,他们依次既当过“优等民族”,也曾沦为“二等公民”,又同是外来势力的受害者。5个多世纪的共处和恩怨的历史,为这三个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留下了深刻的矛盾。

图14…1波黑冲突中被炸毁的家园

穆、克、塞三族争论的实质是“波黑的归属问题”。塞族认为,“波黑早就是塞尔维亚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波黑居住的本来是塞族居民,后来将他们人为地分裂为塞族、克族和穆族。克族强调,自古以来“波黑就是克罗地亚的一部分”,波黑境内的斯拉夫人就是克罗地亚人,并称这可以从波黑行政区域的名称和考古出土文物得到证明。穆族则认为,既然塞族和克族都有自己的“母国”,那穆族作为波黑的主要居民有权建立自己的国家。

第二,波黑独立问题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波黑三族在关于波黑独立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根本对立。1990年底,南斯拉夫联邦开始解体,1991年波黑境内的穆、克、塞三族及其政党就独立问题举行了多次会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2)

塞族因担心波黑独立后会沦为少数民族而受制于穆族,因而主张波黑独立后应由三个彼此主权独立的国家结成邦联;或者留在南斯拉夫境内,同塞尔维亚一起组成新南斯拉夫;克族基本上同意维持现存地域的三族国家的邦联,但担心受控于穆族和塞族,更反对加入新南斯拉夫,故倾向于独立;穆族对事态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由“穆斯林民族”起主导作用的*国家。穆族反对形成由三族国家形成的邦联,并于1992年2月底就独立问题强行举行全民公决,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

塞族抵制全民公决,为了牵制和反对穆、克两族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的独立活动,塞族遂宣布建立自己的议会和在波黑境内各塞族聚居区实行自治;接着,又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国”,占据波黑6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