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3/4页)

通过胡康河谷。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中印缅战区成立了一个联合计划参谋部,史迪威派梅里尔作他的代表。按照计算,要把中国部队经利多运进北缅,并保证作战物资的要求,必须在一条长350英里的运输线上每天使用800辆卡车,运送200吨物资,英方同意提供500辆卡车和驮运大炮的畜力车。当时印度100万劳工正在为盟军修建机场,双方把近期可望竣工的机场的运力也计算在内,史迪威还与韦唯尔达成协议,由美国修筑一条从利多穿过胡康谷地的公路,以使在发起进攻后向前推进时提供物资支援,这条公路最终与滇缅公路接通。'注:《史迪威在华使命》第228~229页。'

11月3日,史迪威向蒋介石汇报与韦唯尔会晤的情况,与会的还有宋美龄、宋子文、商震。蒋介石对史韦会谈的结果表示满意,指示史迪威可以命令长官部做任何事情为反攻做准备。蒋介石还答应在云南方面布置15个师,2月15日即可投入反攻,并同意由史迪威指挥兰姆伽的部队。但蒋介石强调,必须预先获得制海权和制空权,否则他就按兵不动。'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战争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第3册,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民国70年,第356~357页。'11月10日,蒋介石命令军令部次长林蔚、刘斐就对泰国、越南、马来亚、缅甸的日本海陆空三军力量的估计和中英美联合反攻的目标同史迪威进行会商。结果一致同意对泰越取守势,对缅甸取攻势,并初步决定了中国方面拟使用的兵力及准备选用的部队、补给、交通、卫生等方面的准备。会议纪要送交蒋介石后,蒋介石批示可照商议结果积极准备进行。'注: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中华书局1960年第57页。'

12月28日,国民政府军令部颁布了“部署联合英美反攻缅甸作战计划”训令,主要内容如下:

1.在我滇西及缅泰越方面,约有日军9个师团,有待机攻滇犯印的可能。英美联军及我驻印军正在加紧准备,适时与国军协力收复缅甸。

2.国军以联合英美反攻缅甸,恢复中印交通之目的,应于英美由印发动攻势时,先行攻取腾冲、龙陵,整备态势,尔后向密支那、八莫、腊戍、景东之线进击,保持主力于滇缅公路方面,与印度盟军协力歼灭缅北之敌,会师曼德勒。作战准备须于明年(1943年)2月底以前完成。

国军部署:滇西方向,以三个军一个师沿滇缅公路及以北地区攻略腾冲、龙陵后,以一部分向密支那、八莫,主力向畹町、腊戍方面攻击前进。以一个军沿滇缅铁路使道协同主力向腊戍方向攻击前进。以一个军沿东里、佛海大道及双江、盐脑道协同主力向雷列姆、景东前进,威胁敌之侧背。滇南方面,以三个军守备国境。桂南方面,以一个军守备国境。昆明方面,以两个军担任防守。

除了上述决策外,还对后方勤务、航空及防空、交通通信、兵站整备等作了较为具体的安排。这一训令表明了中国对反攻缅甸的积极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训令只是一个局部反攻计划,与蒋介石批准的安纳吉姆计划有较大的不同。

12月初,韦唯尔告诉史迪威的联络员本杰明·费里斯准将,提出:由于后勤方面的困难,要求取消计划中的缅甸战役。他怀疑盟军想于1943年春重新占领缅甸北部的企图是否明智。12月17日,史迪威在新德里会见韦唯尔,韦唯尔向史迪威表示,他继续计划向缅北采取联合攻势,但是雨季里无法向军队运送补给,而日军有一条较完整的公路补给网,军队就不能在前线维持很久。

在英方提出取消缅甸战役的同时,马歇尔通知史迪威,由于重新打通滇缅路可以加强从中国出击的空军力量,美国决定增加对缅甸战役的支援。史迪威的要求已放在仅次于艾森豪威尔指挥下的北非战场的优先地位。为了表示美国的重视,美国为发动缅甸战役增派了6千名勤务部队,执行筑路和其他任务。

英国政府也认为:11月7日北非登陆后,出现了一系列混乱局面,战役势必要延长,这样就排除了1943年雨季以前在中印缅战区采取大规模行动的可能。在太平洋战场,美国在保卫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斗中损失了两艘航空母舰,使太平洋舰队只剩下一艘航空母舰。在大西洋战场,重要的摩尔曼斯克运输线,一次航行每40艘船就要损失13艘。当各战场都要求增加力量的时候,很难向中缅印战区调拨其他战区极需的物资。'注:《蒋介石的外国高级参谋长——史迪威》第502页。'英国驻华盛顿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