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部分 (第1/4页)

谈将军发来的电报,从谈将军这几封电报来看,他们判断第16特混舰队应该在第17特混舰队的后面,这是整个判断的基础。现在,第一特混舰队遭到了轰炸,那么毫无疑问的,第16特混舰队就在南面的某个地方。”

“对,我们也这么认为,可距离我们很远。”

“也许几个小时前是,现在却不一定了。”黄晓天由在海图上描绘出了一条直线,“美国特混舰队的指挥官很快就找到了第一特混舰队,也许不是找到的,而是蒙到的,因为他们的轰炸机是从东面飞过来的,因此轰炸机的航线并不是直接指向第一特混舰队。既然对方敢于在没有明确知道第一特混舰队的位置时就派出轰炸机,那么他们肯定会猜测我们在第一特混舰队的后面。如果可以的话,他绝对会派出侦察机,并且估计我们之间的距离在300海里左右。这样。第16特混舰队必须要北上,不然,他们的轰炸机飞不过来。如果第16特混舰队在三个小时,甚至是两个小时前北上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就已经在我们的打击范围之内了!”

雷少卿与常荐新这下都迟疑了,这个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任何的证据支持。他们难道要凭一名中校参谋的分析做出决定胜负的判断?

黄晓天也沉默了下来,他以前在舰队里的表现并不突出。在谈仁皓指挥第一特混舰队作战的时候,他跟着郝东觉干,大部分的航空作战知识都是从郝东觉那里学来的,可同样的,郝东觉的光芒遮盖了他,让他一直没有表现的机会。好不容易到了第二特混舰队,可结果,第二特混舰队并没有几次对海作战的实战行动。早在“菲律宾海战”的时候,他就判断美国航母在马里亚纳群岛中部海域活动。可当时第二特混舰队受制于海军司令部的命令。没有敢于过于靠近马里亚纳群岛中部海域,也就错过了这个机会。到了“第一次马里亚纳海战”时,黄晓天曾经提醒过常荐新。美国舰队有可能出现在他们的东面(实际是东北面,但偏差并不是很大),可当时舰队必须要赶着南下,所以黄晓天的这个意见并没有引起重视(当时他还不是航空作战参谋,话语权也就不是太强了)。

“也许中校的话有道理!”雷少卿首先打破了沉默,“中校,我们的轰炸机什么时候能够出发?”

“十分钟之内,轰炸机就可以起飞!”见到司令官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黄晓天立即兴奋了起来。

“准备出发,按照谈仁皓将军的意思安排轰炸任务!”雷少卿点了点头。同时长出了口气,“中校,这次就看你的了!”

黄晓天只用了五分钟来完成出发前的简报工作。飞行员在出发前听取简报的主要内容只有两个。一是敌舰队的情况,即敌舰队的规模,有多少航母,多少护航战舰,主要攻击那些航母,各轰炸机部队(一般以小队,或者是组为基本单位)的首要目标是哪艘战舰。次要目标是哪艘战舰,第三目标是哪艘战舰(一般也就安排三个目标,多了,飞行员也记不住)。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轰炸,将能够投送的有限地弹药的威力发挥到最大限度。这个工作其实早就分派下去了,第16特混舰队那三艘航母的情况,以及护航战舰的规模,情况早就告诉了飞行员。其次就是飞行线路,敌舰队可能出现的海域。这是引导轰炸机前进的基本信息,比敌舰队的规模还要重要。黄晓天也只需要介绍这一情况,而这根本就花不了几分钟的时间(如果情况紧急,甚至可以先让轰炸机起飞,然后用无线电将情况告诉给领队的几名飞行员)。

两点二十分(此时飞行员还在听取简报),第一架轰炸机就被拖到了弹射器上,两分钟后,飞行员来到了飞行甲板上,二十五分,第一架“翠鸟”离开了“黄河”号航母地飞行甲板,十分钟之内,三艘航母上的两个“翠鸟”俯冲轰炸机小队(“珠江”号只派出了一个小队)全部升空。三十六分,第一架“鱼鹰”离开了“淮河”号的飞行甲板。四十八分,为轰炸机护航的“隼”式战斗机也开始陆续升空。机群在三点十分左右离开了舰队上空,开始南偏东大概15度的方向飞去。

看到机群离开,雷少卿长出了口气,如果这次攻击能够成功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如果不能成功,“珠江”号上还有三分之二的轰炸机没有起飞,另外两艘航母上也有三分之一的轰炸机还没有派出去,舰队还可以组织第二波轰炸机群!

“司令官,敌机,敌侦察机!”

防空警报几乎与参谋军官的喊叫声同时响起,当雷少卿冲到舷窗旁,抬头朝天空上看去的时候,那架美军的侦察机已经拖着尾烟朝海面上坠落了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