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1/4页)
铺路的,又积阴德。修完之后,还有土地能拿,对于罪犯来说,这简直是天大的喜事了。
朝廷中人对这个想法也都持谨慎乐观态度,眼见现如今战事刚刚结束,剩余的壮汉这么多,不拿出个办法来补救,确实容易出事儿。再说了,成与不成,都有洪承畴垫背,何乐不为?于是,满朝文武步调异常一致的表示了赞同的意见。户部也马上就拟了2300万的预算出来,这是三年的开销。同时是水陆两道。
陆路运输的提出,是扩展性思维,想想也可以理解,满朝的文武难道能让洪承畴抢去风头?洪承畴提出水路建设,满朝文武自然会联想到陆路建设。陆路的基础要好一些,花销也小一些,就是改造现有驿路。该养护的养护,该加宽的加宽,再算上填坑、垫土,也就是一顺手的事儿。
至于怎么修水路,这问题就难办了,水道运输这点,大家没什么异议,关键是怎样连接水道和城市,也就是如何排污。大家的想法还是明水排污的传统模式。而现在遵化一带的暗渠排污法也见到了好处,大家在左右盘恒之后,决定了四个字‘因地制宜’,等于没说。但起码修缮水路的国策,算是定下了。
其实,暗渠排污还有一个独到的好处,那就是防治鼠害。
老鼠不是笨动物,有暗渠之后,它们就会集中在暗渠附近安家,排污嘛,既是污物,同时也是老鼠的口粮,恶心!
这样一来,人类灭鼠时,就有了可针对的地方,好找不是?而且时日久了,猫儿也会自然而然的聚集在暗渠附近。
将来如果有鼠疫迹象,只要将石灰、热醋、烈酒、耗子药等物件往暗渠两端一倒,起码可以在短期内产生一定效果。
这点恰恰与明水排污的弊端相对应,明水排污的后果就是人类聚居区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要知道,达官贵人的家里,是不可能直接往花园里倒垃圾的,通常是由乞丐囚犯等人将垃圾拉到市民中间的小河沟里倾倒,久而久之,普通百姓的居住环境就差了很多,大家洗碗洗菜甚至洗澡烧水,都从明水中来,人越多,城市越大,垃圾就越多,卫生条件就越差劲。在现在这个时代里,只有暗渠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此类问题。
于是文华殿御前扩大会议拍板决定:中国,从现在开始,大规模、大面积、大手笔的进行城市管道(暗渠)排污的建设了。');
第三章:国家建设
问:为什么人走的路要叫马路啊?
答:因为马跑的最快。
笑:马跑的快,那也不能叫马路啊,应该叫铁路。
问:铁,铁路?为什么呀?
答:马蹄子都是铁做的。
笑:那路上还有车辙子印呢!你咋不叫它木路啊?
说话时,烛光摇曳,伴着星光一起,印在了房梁上,展现出来的景象,很类似一根粗粗的筷子,戳在一大张面饼上。
***
唉,这人啊,就是能琢磨,狗狗的鼻子灵,所以它们天生就喜欢好奇地到处乱闻。猪猪估计是味觉方面比较另类,属于吃什么都香的主儿,所以它们天生就是胖墩。人呢?人的脑子在动物当中算最聪明的,所以咱们整天瞎琢磨,琢磨来琢磨去,出现了下面这句话:
四驽之驱,并驾齐肩。苍翠之株,遍植于旁,相隔百步,不绝于迹。
想想也是,在平坦宽阔的马路上,躺坐在温凉车中,飘来的花香盈怀,树上的鸟鸣啾啾,即便是掏粪工,想来也一定快乐似神仙。
***
中华文明中,公路的建设标准,原本是秦始皇定的。可以不负任何责任的说,即便是汽车时代,这样的公路制度,也是先进的。
四匹马拉的车,可比悍马还要宽,两辆车并驾齐驱,奔驰在大路上,迎面是同样的两辆车,相向而行,公路的宽度,刚好容纳四辆车交汇而过。道路两边还每隔几十米种上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因为松柏在当时,是墓葬用树,所以,护路的树种通常是柳树或者杨树。
请大家琢磨琢磨,双向四车道,两边还全是巨大树冠的树木,嘿嘿,跟现代高速公路也不差什么了吧?这份恢宏的设计蓝图,不仅成稿于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还进行了实践性建设。多牛?
但是,再聪明的人,他也有失误。嬴政先生死于出巡途中,原本想传给公子扶苏的皇位,却被小儿子胡亥给谋了去。偏偏胡亥又不争气,活活把个大秦朝给败伙没了。于是之后的历朝历代,大多数的皇帝都尽力避免离开皇城的行为。少有的几位不信邪的皇帝,又基本以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