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1/4页)

出了堂屋,方才回来再招呼客人不提。

#

世家规矩森严、内外隔绝,权仲白到外头拜寿,二门内是一无所知。眼看开宴时间近了,一屋子花团锦簇的大小诰命,多半都已经就座。权夫人带着蕙娘,自然是坐在上首第一席,同坐的也都是些国公夫人、亲王家眷等等,牛家几位女眷也在其中——这亦是避无可避、无可奈何之事,尽管众人心中,多半都知道清蕙和吴兴嘉的那段公案,但按礼数就该怎么排位,偏了哪一家,主人面子上也都是交待不过去的。

吴兴嘉自从出嫁以后,也有几年没回京城了。宣德毕竟是四战之地,连年都有边寇骚扰,那里的民风,又和京城截然不同。她看来要比从前老练了些许,不再同以前一样,好似一块水豆腐,吹一吹,都要掉一个角儿。甚至连从前眉眼间那掩不住的骄矜,如今都收藏了起来,面上看着,只是一个温婉纯良、含笑不语的美貌少妇,不论是从衣饰,还是从气质上来说,平心而论,倒是要输蕙娘一筹了。

蕙娘出嫁以后,不省心的日子没有少过,但从衣食住行上来讲,撇开皇家园林以外,冲粹园可说是北方第一园林,天然胜景,最是滋养人的清贵之气。执掌宜春票号,渐渐掌握了实权,票号掌柜们,巴结她的力度只有更大,从前是老太爷给她送天底下有数的好东西,现在是她给老太爷,给公公婆婆,给妹妹妹夫送最难得的时鲜瓜果,衣饰更不用说,玛瑙出嫁以后,不必在她跟前服侍,她嫁了布庄管事,自己倒是并无太多差遣,如今得了闲,不琢磨给主子做衣服,还琢磨什么?真正是皇帝都没有这样精致的日子过,虽然生育了两个儿子,可月子做得好,自己一点都没吃亏,不是她身边最亲近的人,哪个不羡慕她命好到了十分?什么事都是占尽了鳌头,就连平素里最是难缠的婆婆这种生物,在她焦清蕙这里,对她也是真心疼爱,两人谈笑起来,就是最善于观察眉眼的诰命,都看不出有丝毫不妥,仿佛婆媳两个,真是和睦得不成样子,平日家居,略无争执……

世上少什么,都不会少了好事的人。吴兴嘉自己不说话,别人忘不了当年那段公案,她自己落花有意,欲嫁权仲白,权家却是流水无情,一门心思地求娶焦清蕙,如此好戏,十年间也演不得一段的。何莲娘这个小事儿精出京去了,昔年那些姐妹,如今大多都在次席上坐着,没能上首席,可眼风若有若无,便老往首席上扫,一个个先看吴兴嘉,再看蕙娘,这是什么意思,谁能不知晓?就是落座首席的杨阁老太太,都是左看右看,看来看去,免不得就轻轻地叹息一声,欣然对权夫人道,“亲家母,你真是好眼光,好福气!”

这句话没有一个字不对,可此时说出来,就摆明了是在扫吴兴嘉的面子。牛家婆媳,面色都是微微一变——只这却也难免,杨太太又不是傻的,牛淑妃在宫中,快把杨宁妃的头给摁到地上去了。杨家不和权家亲近,难道还反过来夸吴兴嘉?

权夫人也不是不知道杨太太的意思,但别人夸她的媳妇,她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也只能笑道,“您过奖啦,这孩子虽然好,可却也有些笨拙的地方,还要慢慢地改、慢慢地学呢。”

说着,便目注蕙娘,微微一笑,蕙娘也嫣然以报。只这一笑,两婆媳之间,关系如何,那还用说吗?

权家人不欲生事,但牛家人却未必做如此想,牛淑妃的做派,多少有几分是从她母亲那里传承下来的。 杨太太煽风点火,顿时就把她给煽起来了,她眉头一挑,顿时就嘱咐吴兴嘉,“侄媳妇,今儿座上亲戚多,你也是少回京城,就借许夫人的生日,一会多敬几位长辈一杯吧。这几年,你娘家也好,夫家也罢,都是喜事连连,开宴时你都不在京里,倒是少了礼数,今日正该补回来!”

她声音大,正说着,便有些要投效牛家的官太太,隔了桌子道,“可不是这个礼儿?姐姐今日,父亲阁老,公公侯爵,娘舅位列九卿,我们早有心扯你吃酒,偏你只不在京中,一会开了席,姐姐便要留心了,不灌你几钟,今日可不得回去。”

听声气,正是蕙娘这一辈的官家小姐,只是蕙娘辨认不出她的声音,想来,当年未嫁时,便是要巴结吴兴嘉这个尚书府千金的。

吴兴嘉微微一笑,一开口,还是那样轻声细语,“位高责重,几位长辈升迁获爵,虽是喜事,可从此于国于民,也要担上更重的担子。兴嘉夙夜想来,只觉战战兢兢,多半是心疼长辈们的身体,要说喜,那也是在其次了。”

这一番话说出,蕙娘倒对她有些刮目相看:她如今和吴兴嘉,已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了,这些斗气小事,早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