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部分 (第2/4页)

北的内政上,总算把从饥荒中缓了过来,仓库里有了一些家底。

不过李重也不是没有彻底抛下了军事,甘宁和周泰等人倒是忙活的热火朝天。

就在江都附近,甘宁等人弄了一个造船厂,没日没夜的打造船只,缝制船帆,把江面打造成一个巨大的工地。

甘宁和周泰的对面就是孙权,不过孙权手中也没有多少水军,防御可以,渡江北上那就不用想了。甘宁就算打不过孙权,也可以退到中渎水,孙权是绝对不敢追的。中渎水可没大江那么宽广,在两岸就能控制航道了。

再说了,孙权又不傻,才不会消弱自己的实力攻打甘宁呢。

对于李重来说,好消息一个接一个的来了,有两个人接连来到河北,这两个人可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一位是医圣张机张仲景,另一位是工匠大师马均马衡德,当然,不学无术的李重就听说过张机一个人而已。

能称作医圣的人,光是医术好还远远不够,还要有悬壶济世的胸怀,拯救过千千万人的举动,并且还要有流传千古的医学著作。

华佗本来也勉强够资格,但很倒霉,青囊书失传了,所以华佗只能称作神医,但不是医圣。实际上论到医术,华佗并不比张仲景差,当然这个东西也没什么可比性,大家擅长的方面不同。

华佗擅长的是重病奇症,张仲景擅长的是流行疾病,但不管怎么说,张仲景救过的人数要远超于华佗。

工匠大师也不能小觑,自古以来,能被称作大师的都是处在某个行业最巅峰的人,比如王羲之、苏东坡、公孙大娘等等。当然了,天朝的大师满天飞,就不算数了,

简单介绍一下马均这个人,在历史的记载中,马均简直是堪比鲁班的人物。马均曾经做过一套百戏木人,这些木人用水流当驱动力量,可以做出翻跟头,****、走绳索、打鼓。投掷木球等等动作,端是神奇无比。

马均还对军事器械很有研究,诸葛亮发明诸葛连弩之后,马均看到诸葛连弩的箭矢就说:这种连弩还不完善,我能做得更好,能让发射力量增大五倍。

很可惜,马均的一件得不到魏明帝的重视,新连弩也就不了了之了。非常惋惜的事,马均这样一个惊采绝艳的人,在历史上脸生卒年限都没有留下,可悲可叹!古代当权者太不重视工匠了。

实际上马均和张仲景来邺城发展,就是因为李重非常重视学术。

有一类人,不求财、不求权,求的就是名声,青史留名,流芳千古,当然,张仲景这样心志高洁的人连名都不求,人家真是心怀黎民百姓,仁心仁德。但是,无论是那种人李重这里都有足够的诱惑力。

想拯救黎民百姓的张仲景看重的是李重这里出版医书,想要青史留名的马均看重的是出版书籍之后上面可以署名,诱惑力够不够大?

这两个人接连到来真让李重喜出望外,张仲景就不用说了,治疗流行疾病的专家教授,顶尖人才,李重立即就让张仲景坐上医学院院长的位置,本来这个位置是华佗的,但是华佗真不是当院长的材料,当个高精尖的讲师才适合他。

屈居副院长的华佗也不生气,对于他们这样醉心医书的人,神马权势都是浮云。

马均更是把李重雷的外焦里嫩,差点没以为马均是鲁班降世,看看马均给李重带来的科研成果吧:翻水车,这个都系就不解释,大家都知道干什么用的,马均的新式翻水车工作效率是旧式的百倍以上。

别说百倍了,就一倍,都能把李重乐背过气去,这样一来,河北中原的粮食产量最少能增加一成,千万不要小看这一成产量,几乎就相当与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成。别拿现在圈地增加gdp比较,人家那可是实打实的增加一成。

这还不算,马均还那粗一款新型的织布机(织梭机),工作效率也是旧版的几倍以上,另外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小发明,像什么指南车,计里鼓器(相当于现在的计程器)对军事上也很有帮助。

惊喜之下,李重当即提前将工部弄了出来,拨给马均一大票人去玩发明创造。

当然,穷兵黩武,狼心狗肺的李重也没忘记问问马均,能不能研究出连弩啊,高级投石机之类的武器,但很可惜,马均的答复是不能,就算能,也要研究一段时间才可以,民转军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真不容易,在古代各种技艺都是一脉相传,特别是涉及到军事的连弩等物品,绝对不会出现满大街都是图纸的现象。估计诸葛亮设计的诸葛连弩也是有图纸可循的,不然的话,诸葛半仙应该是没有时间搞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