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 (第2/4页)

啊!赵云可以在偷袭之后换条路撤退吗。

曹老大的智商就是高,李重都没想到的事情,曹老大都想好了。

那么接下来曹操就要考虑李重为什么要派赵云偷袭自己了,说实话,如果没有上面那些如果,赵云也就能杀死一两千曹兵而已,对于曹操来说,实在算不上什么打击。但相比贫瘠的战果来说,赵云和裴元绍就要冒极大的风险了。简单来说,李重这么做有些得不偿失,收入与代价不成正比。

如果李重有必胜的把握,是可以这么做的,比如自己一渡过汶水,就落入李重的圈套之中,身处险境,根本就无力对付赵云这支军队。

再者就是李重现在形势危急,不得不派出赵云拖住自己的主力部队,给李重的大军争取时间。

那么,李重到底是应为什么原因让赵云袭击自己的呢?曹操又陷入思索之中。

就在这时,许褚等人也整理好军队,来向曹操复命,最重要的是要请示曹操,是继续进军,追杀李重,还是……

曹操深吸了一口气,站起身来,沉声道:“许褚,立即下令,全军开拔,渡过汶水,追杀李子悔。”

许褚领命去了,曹操这才看了一眼荀攸等人,一句话都没说,翻身上了战马。

成大事者、不与众谋。这就是曹操现在的想法,至于为什么还要追杀李重,那是因为曹操很相信李重的能力,没错,作为敌人,曹操一直在高估李重,所以曹操一直认为李重的大局观,对形势的预判能力,都非常强的。

天可怜见,这都是书上写的,李重要是不知道才见鬼了呢。所以曹操认为,能力不在自己之下的李重绝对不会犯“因小失大”这种低级错误。所以,赵云一定是李重断后、争取时间的手段。

“我永远不会试图战胜一位纯sb,因为他会把我的智商拖到跟他一个水平,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我!”

而现在,曹操的行径就跟上面这句话差不多了,有些时候,高估敌人,和低估敌人效果是一样的。

所以说,人太过聪明也不一定是一件好事,郑板桥说过一句千古名言:“难得糊涂”,也是有些道理的。

曹操命令剩余的五千兵卒渡过汶水,就立即急速行军,前去追杀李重。不过吃一堑长一智,曹操将这五千残兵败将留在汶水北岸,看守浮桥,以便防止赵云杀个回马枪,实际上曹操也有让他们恢复一下的意思。

别看赵云上次偷袭击杀了曹操五千兵卒,可那情况太特殊了,只要这五千人小心一些,防守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且曹操又派曹纯带领五百精骑在此,也算是守住后路的意思。

事实证明,曹操的选择是无比英明的。

赵云和裴元绍当然不会接二连三的偷袭曹操了,上次收兵之后,赵云和裴元绍还出了一身冷汗呢。两个人差点没给老天爷跪了,老天开眼,这得多么幸运,能赶上曹老大在浮桥的时候偷袭啊!

于是两个心有戚戚之徒立即准备撤退,对于大部队来说,渡过汶水很难,但对于小股精锐部队来说,问题并不大。

赵云和裴元绍沿着汶水上游而走,找了一处水流平缓的河面,开始准备渡河。

看了看两岸的地势,赵云寻了三张硬弓,将绳索系在羽箭的尾羽上,吐气开声、拉开三张硬弓。

弓弦响动,羽箭离弦而去,带着绳索横跨数百步的汶水,“夺”的一声钉在对面的大树上(设定汶水宽二百步上下,三张硬弓估计差不多了,不行就五张硬弓,反正赵云拉得动)。

随后找出一个水性好的兵卒游泳过河,拉动绳索,在两岸之间连起一条鸡蛋粗细的悬索,将毛毡、铠甲、兵刃还有伤兵送到对岸去。战马就不用操心了,畜生的水性都比人好,人不丢就没事了。

过了汶水,众人休息一会,晾干了身体,就直奔巨平县去了。

仔细介绍一下主战场的地形,巨平县紧挨着汶水南岸,可以这么,过了浮桥就能见到巨平县的城墙了,而此时,张颌的追兵已经过了巨平县,曹操的追兵也刚刚将巨平县包围起来。

过了巨平县,就到山地了,官道的西方是亭掸山,东方是尤来山,两座山峰都接近三百丈的高度,山势连绵,地势险要。

过了这两座高山,就是博县了,博县处在汶水和管道中间,正是扼守兖州南北的险道。可以这么说,博县将兖州一分为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张颌没有攻坚任务,只是象征性的在巨平县转了一圈,就接着追杀李重去了。

曹操到了巨平,立即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