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PL-15!装上利爪! (第2/2页)

的001点,也就是现在的陈念全身心投入学习1个小时的收益。

这样的的解析是极为划算的,虽然没有带来任何新的知识增量,但可以用极高的效率帮他快速熟悉目标物品,省去了额外去学习了解的时间。

所以,当顾同火急火燎地安排了专人准备给陈念介绍pl-12项目的基本情况、介绍这款空空导弹的基本设计原理时,他却惊讶地发现,陈念这边,都已经开始根据pl-12的最新进展,准备做新技术融合了……

所以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顾同很想问问陈念这个问题。

你说你搞出来pl-15,虽然不太能理解,但好歹那还是你自己的原创设计,勉强能接受。

但pl-12?

这可是我亲手搞出来的项目!

从0开始,积累到现在,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困难、突破了多少障碍。

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会让项目组里的众人欢欣鼓舞。

但现在,你就那么简简单单地瞄了一眼导弹,就立刻如数家珍地把诸多技术细节报了出来,甚至还能提出建议,用你自己的pl-15中附带的技术来做优化……

那种感觉,就好像陈念才是总设计师,自己就是个临时抓来的打工仔一样。

保密工作也没问题啊……

整整两周的时间,顾同都沉浸在这样的自我怀疑之中,尤其是在看到陈念再一次用出了当时在14所造数字阵列雷达时的“集成电话大法”时,他的震惊和崇敬达到了顶峰。

哪见过这么干活的?

这他么还能算搞研发吗?

根本就是抄作业。

还是手把手教你怎么抄作业。

下面的研发人员可以说几乎是脑子都不怎么需要动,只要顺着陈念的方向、顺着他的思路去执行就好了。

他们一天之内取得的技术突破,比以往一个月还要多。

多到本来已经堆到极致的资源都不够用了,制约pl-15诞生时间的因素,不是技术研发的速度,反而是配件工厂的生产速度……

就在这样的怪异又高效的氛围之下,pl-15的完成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了60,而pl-12项目更是完成了蜕变。

原本马上就要定型pl-12做出了几项重大的技术优化,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发动机、制导雷达、弹体设计、以及固体燃料。

在这样的优化下,原定射程只有70公里pl-12,最终测试后,射程居然达到了130公里。

并且,上机测试的打靶成绩,达到了惊人的10发10中。

哪怕称不上“划时代”,但这也绝对是一款能“跟上时代”的导弹了。

哪怕是面对这时候美国最先进的ai-120c,也绝不落下风。

带上这款导弹,已经入列的歼二十二在接下来的演习里,就可以承担更多、更“丰富”的任务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