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3/4页)

“有这么严重?”曾澍发吃了一惊。他虽是富家,但他这个人还是很关心时势,要不然也不会收留走投无路的李斯,更不会允许女儿与他发展感情了,乍闻如此大事,哪能不吃惊。

周冲心头一跳,心想:“难道是那件事发生了?我怎么没听说呢?”

李斯挥着双手,无限痛苦地道:“王上下令逐客了!”

“真的是这件事情,我怎么没有听说呢?哦,我这些天太专注于推广中华文明的伟大事业,没有关心外边的事。要不是我借助孙老伯的帮助,加入了秦国‘国籍’,必然也在驱逐之列。”周冲心思电转。

李斯痛苦地往下说:“人才,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根本,周文王聚集了太公这样的贤才,才得以伐纣成功,拥有天下。大秦的强大,无一不是客卿之功,商鞅,张仪,范睢,哪一个是秦国出身?他们还不是忠于秦国,为大秦效力,至死无悔。王上这一举措,把人才全部推到六国面前,六国国君庸碌无为,拥有了这些人才,也不可能大有作为。可是,对大秦来说,那是莫大的损失,没有了人才,大秦还能做什么?”

又痛苦地蹲在地上,背靠墙角,双手抱于膝前,双目中神光游离,不再言语,无限伤痛。

第四卷 攻伐篇 第一章 片言回天(二)

“逐就逐呗,逐了才好呢,斯哥省得每天都围着王上转,几天也见不到人。”曾淑瑶闻言之下很是高兴,好象秦王逐客对她来说是做了一件天大的喜事似的。

周冲听了她的话,在心里发笑不已,心想:“秦王逐客一事,曾令多少后人叹惜,对于李斯片言回天无不赞赏。没想到,你居然说秦王逐得好,真是小女儿心思。”

曾淑瑶接着往下说:“没有了国事,只有家事、私事,斯哥,我们就过平安的日子,好不好?”

李斯抬起头,看子一阵曾淑瑶,无力地摇头,曾淑瑶很是失望,道:“都这样了,你还不死心,那你要怎样才能死心?”

周冲问道:“李兄可是在为废除逐客令一事想办法?”

李斯没有说话,轻轻点头。

“李兄可有良法?”周冲再问,李斯微微摇头。

“从史书上我就知道你当年也在被逐之列,苦闷无比,历史重来时,你也一样。其实,这不难理解嘛,象你这样大有抱负的人,谁也不想就此放弃。要是我正在做的推广中华文明的事情给废了,我也会苦闷,也会据理力争。”周冲微微一笑,道:“李兄,小弟这里正有一策,可解李兄眼前之困。”

李斯猛地一下站起,带得搂着他的曾淑瑶差点摔在地上,也没发觉,问道:“周兄良策安在,李斯可得闻否?”

“什么良策,还不是你的计策。你的《谏逐客书》我能背下来,要抢你的功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可是我做不出这种见利忘义的事情。”周冲在心里好笑,道:“李兄一手好文章,不是正好派上用场?”

可以想象得到,要是周冲和李斯对换一下,李斯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抢了周冲之功,可是周冲并不是急功近利之人,何况李斯对周冲还有恩。初见秦王时,李斯仗义执言,他固然有自己的打算,是想借此机会引起秦王对他的注意,这一目的成功实现。这个姑且不说,在周冲进谏秦王时,李斯虽有疾言厉色之举,毕竟还是抓住机会为周冲说话,在那种极度危险情况下,李斯能够做到这点,周冲还是很感激。

要是在功名与朋友之间进行一个选择的话,李斯肯定会选择功名,不要朋友。要是多给他一个选择的话,他功名和朋友都要,这就是李斯的性格。

周冲之所以决定指点李斯,把功名还给他,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曾氏父女对他很不错,好象亲人似的,不看李斯之面也要看曾氏父女之面。要不然,周冲和只要功名,和不要朋友、不要情份的李斯没有区别。

李斯绝顶聪明之人,马上明白,道:“周兄的意思是要小弟进谏王上?”

周冲点头道:“李兄才思敏捷,写一封谏书,呈递王上,必然会使王上改弦易辙。”

想了一下,李斯点头道:“这倒是个主意。只是就算李斯写好了,也无法呈递王上。通过驿传是一个办法,只是驿传之事,王上很难看到。”

驿传就好比现在的邮政,只不过是专门为政府传递而已。这其中的问题很多,秦王身边必然有不少办事人员,要是他们有一个人作祟,秦王就不可能见到了,李斯写了也是白写。

在历史上,《谏逐客书》能给秦王看到,的确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应该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