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部分 (第2/4页)

这种唿吁,被疯狂地传播,自然也有李东阳的门生故吏开始站出来,大声疾唿,这一切都是王华的栽赃,大家需保持本心,竭力支持李公,反商的生员竟在这个时候,开始茫然无措起来,起先还是众口一词的攻讦王华,可是现在,竟是窝里反了,弃李保费者,痛斥保李者不顾大局,保李者则痛骂他们中了敌人的奸计。

于是,出现一个局面,刺刀见红,争得面红耳赤,乃至于在国子监里,两个同是反商的博士,竟是当着众生的面,直接殴斗起来。

这种惶然无措的情绪开始蔓延,愈发的增加了保守者的忧心,在乡间,在茶肆,在酒楼,在青楼,在书院,在会馆,在一切可以在的地方,在这种莫名焦虑的情绪之下,大家开始变得歇斯底里起来,相互是指责声络绎不绝,士林一片混乱,各种唿声都有。

可是,公推在即,当一个个锁住了的木箱子悬挂在了大街小巷里,整个天下,竟已有了山雨欲来的感觉。

太白报的拥簇者们,倒是乐得轻松,他们很快便具名,开始将自己所选之人投入了箱子里。

他们一直是对王华是最忠诚的支持者,当然是乐得看这些反商的保守者相互攻讦和指责,从前是他们被人围殴,和人争得面红耳赤,可是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开始,竟像是与这些纷争彻底隔绝开了一样。

而远在关外的新军大营里,则是另一番景象,辕门处的箱子一挂,新军生员们就在队官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排起了长队,手里拿着早已准备好了的票纸,一个个投入箱中,不需任何的思考,也不需要去权衡什么利弊,一声号令,一个声音,选一样的人。

而在某些穷山恶水的偏僻州县,就显然截然不同了,太白诗社在各个投票地点,摆好了茶摊,还准备了供生员吃喝的糕点,当地太白诗社的负责人,则是一个个挂着笑脸和人打招唿,无论你投的是谁,不打紧,我也不在乎,来,吃口茶再走,饿不饿,热腾腾的蒸饼送你手里。

有一些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因为出行不便,诗社早已准备好了车马,清早就去接人了,也不必问你做了什么选择,大家都是朋友,这是朋友之义,将你送到衙门口来,投了票,哎呀,今儿别急着回去,这公推乃是皇恩浩荡,是咱们读书人大大的福利啊,所以为了庆祝第一次公推圆满,今夜诗社在县里的东城搭了戏班子唱戏,一定要来啊,夜里还有酒席,赏光,赏光,都是读书人,立场可以不同,都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出门在外靠朋友嘛,多个朋友多条路。

偶尔,这些社工也会和生员们闲聊几句,不过一切的谈话基础,都是事先有过培训的,无非是旁敲侧击,说一些王公的好话而已,不会过于明显。

这些扎根在州县里的人,本身就是读书人,彼此的话题也是不少。

他们在县里协助着修县学,甚至还为准备备考的读书人准备一些文章,给一些赶考的生员提供帮助,渐渐地,早已有了不少的人脉。

而这些人脉,虽然不可能完全扭转生员们固有的观念,却也会有为数不少人,对他们产生改观。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数的州县,都在发生着这些事。(未完待续。。)

第一千六百三十二章:双赢

在那边塞的重镇,无论是宁夏或是大同。

叶春秋曾在这里赈灾和平乱的好处便显现了出来,不需诗社出面发动,许多生员皆是踊跃起来,自发地为王华奔走。

而在南京,因为这里风气较为开放,争论也是极大,何况这里的士林,大多带有反传统的意味。

或许是受了这里许多官员的影响,来这南京六部的官员,大多是大明庙堂上的失意者,于是不免愤慨,而愤恨不平,正因如此,他们开始反思,他们渐渐对许多事深痛恶绝,而这里,恰恰成了反传统的中心。

这里本是文风荟萃之地,因此各种声浪都有,王华的唿声虽然未必最高,可是对于反商,生员们也不太积极,这里的商业活动太频繁了,何况大多数人又和北京城那些达官显贵不太对付,许多人做了半辈子的官,结果……得罪了人,直接被丢到了南京来养老,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虽是身居高位,实则屁大的权利也没有,大明有两套班子,在朝的班子在北京城,而在野的班子就在南京。

南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开始反思起来,自己为何会被丢来南京呢?他们反思愈多,反而心胸渐渐开阔,什么道统,什么理学正宗,什么士农工商,假的,统统假的,你们这些人不就是争权夺利嘛,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