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2/4页)

领南山口。”

一阵马达声由远及近,天空出现20多架日本飞机,参谋长向各军、师长吼着:“各位即刻回到部队去,指挥对空射击!”由于高射机枪的威胁,敌机不敢低空飞行,只是毫无目的地向山上投弹,炸弹有的落在山坡上,有的落在山背面的小河里,对14集团军形不成多大的威胁。部队仍旧在山道上井然有序地行军。为了鼓舞士气,卫立煌在马上领着士兵又唱起了《第14集团军军歌》……

时隔不久,情报处长驰马来到卫立煌面前:“报告总司令,南山口发现敌人骑兵,正在与我的骑兵连激战。”

卫立煌知道这是敌人的先头部队,由于敌人机械化程度高,有汽车运送兵员,敌人的大部队不会很远。他叫来作战处长冷静地说:“传达我的命令:集中各团的骑兵连,由85师陈师长统一指挥,驱散敌骑,牢牢占领南山口,保证我军大路畅通。”

一时间骑兵集中完毕,陈铁师长挥着战刀,高声叫着:“弟兄们,冲啊!”骑兵过处,扬起一路烟尘。

南山口占领之后,卫立煌带着他的部队,沿山路南行,由于指挥得当,行动敏捷,在

日军合围之前,冲出西山台地,越过拒马河,南渡易水,直达徐水以西的遂城镇、满城镇,兵力未受损失,安全地脱离了日军的尾随和侧击。

第二章 金蝉脱壳 (1)晋军初败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山西、绥远一带被划分为第二战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战区参谋长朱绶光,所辖部队有第6集团军、第7集团军、第18集团军……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所辖晋军4个军,即第19军军长王靖国部三个独立旅,第33军军长孙楚部三个独立旅,第34军军长杨澄源部一个师两个独立旅,第61军军长李服膺部一个师两个独立旅。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所辖的绥远军队只有一个35军,包括孙岚峰、董其武、马延宁三个独立旅和两个骑兵旅。第18集团军原先叫八路军,它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所辖三个师,即*的115师,贺龙的120师,刘伯承的129师。晋绥军总兵力8万人,第18集团军3万余人,共计11万余人。

华北平原的西部耸立着一块山脉环绕的高地——山西省。自古以来“表里山河”的三晋一直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无论哪一个朝代,无论哪一个政权,如果得不到山西,华北就很难巩固。唐高祖李渊就是雄踞三晋,进图秦川,争霸中原而统一中国的。

日本帝国主义在“七七”事变之后,驻华北的总兵力约有15万人,一路沿津浦线南下,约一个半师团;又一路沿平汉线南下约一个师团;另以其主力三个师团出南口,沿平绥线西进,采用一个大迂回的态势去包抄山西的。

阎锡山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是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军阀。他在山西当了30多年的土皇帝,向来闭关自守,不允许外面的政治势力入侵。山西的铁路也比别的铁路窄一些,外地货物进入山西,必须换乘他们的列车。抗日战争之前,阎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坂垣征四郎担任太原日本领事馆的领事,两人暗中勾结曾达成这样的谅解:只要日本不进攻山西,阎锡山也不抗日。阎锡山有个与众不同的口号,叫做“牺牲救国,守土抗战”,从不提抗日的字眼。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以三个师团的主力,并且是阎锡山的老同学坂垣征四郎的第5师团打头阵,气势汹汹向山西扑来,这时他才慌了手脚,急忙将他的晋绥军沿长城一线

平型关、雁门关、大同布防,并允许八路军入晋抗战。

1937年8月的一天初夜,太原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的会议室里灯火辉煌。迎门的正面墙上挂着巨幅蒋介石画像,巨像两旁挂着民党的党旗和*的国旗。十几张方桌拼凑起的长方形的会议桌占去整个会议室面积的三分之一。会议桌上铺着草绿色的毛毯,毛毯上放着茶杯,桌子四周摆放着红漆靠椅。晚上8时许,开会的军官陆续到达会场,他们在会议桌旁坐定,不寒喧,不说话,正襟危坐,显出非常严肃的样子。

片刻之后,卫兵高喊着:“阎司令长官到!”室内的军官齐刷刷地站起来,向他们的长官行着注目礼。阎锡山50多岁,五短身材,小眼睛,大鼻梁,满脸风霜地走进来。他身着上将军服,虽然强迈着军人的步子,还是显得力不从心的样子。他在主席的位置上落座,然后摆摆手示意众人坐下。

战区参谋长是会议主持人,他说:“诸位,今天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