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苏东坡一生豁达,机智幽默。他的美妙的诗词,他的趣闻掌故,这些都是我们认识苏东坡,学习他高尚的人生境界的宝贵财富。他对人民的热爱,甚至从东坡肉中我们也能体味出几分。

韵味无穷粉蒸肉(图)

粉蒸,是一种将主料加工成块、片,与炒过的粳米或糯米拌匀,加适量调味料和汤汁,装入器皿中蒸制成菜的烹饪技法,多应用于含脂肪较高的肉类。粉蒸大约起源于清代,有很多菜肴用此法烹制,如粉蒸白鳝、粉蒸排骨、粉蒸鸭条、荷叶粉蒸肉等。

粉蒸肉是最为常见的一道菜肴,为普通大众所喜食。这道菜一般使用五花猪肉为原料,将五花肉切片,与炒米粉及酱油、甜面酱等调料拌匀,上笼蒸数小时即可。粉蒸肉肥而不腻,清香酥软,讨厌肥腻的人往往也会吃得津津有味。粉蒸肉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制作方法,比较有名的菜肴有浙江的荷叶粉蒸肉、湖北的沔阳三蒸(即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徽州卷筒粉蒸肉等。

荷叶粉蒸肉是杭州的一款特色名菜,始于清末,相传与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风荷”有关。“曲院风荷”在苏堤北端。宋时,九里松旁有曲院,造曲以酿宫酒,因该处盛植荷花,故旧称“曲院荷风”。到清康熙时改为“曲院风荷”,同时还在东面建造了迎熏阁、望春楼,西面建复道重廊。此处荷花甚多,每到炎夏季节,微风拂面,阵阵花香,清凉解暑,令游人流连忘返。荷叶粉蒸肉是当时菜馆厨师为适应游客赏景的需要,用“曲院风荷”的鲜荷叶,将炒熟的香米粉和经调味的猪肉裹包起来蒸制而成,其味清香,鲜肥软糯而不腻,并伴有浓郁的叶香,夏天食用很合胃口。后来随着“曲院风荷”美名的传扬,荷叶粉蒸肉也声誉日增,成为著名的特色菜肴。

沔阳三蒸始于元代。当时朝廷腐败,政事荒废,沔阳堤年久失修,经常发生灾涝,当地百姓生活凄惨。人们在缺衣少食、无钱买米的情况下,只好将仅有的杂粮磨制成粉,拌以野菜、河虾、藕块蒸煮食用。元末,陈友谅在沔阳揭竿而起,手下的士兵也以粉菜合蒸为食。但由于锅中的菜太多,不便翻炒,常常出现夹生、焦现象,士兵吃得很不舒服。陈友谅的妻子罗娘娘见此,便让厨师改进烹饪方法,使米粉和蒸菜的味道大大改善,得到士兵们的欢迎。罗娘娘的烹制方法很快在沔阳地区流传开。清代末年,粉蒸菜肴开始在京城和武汉等地盛行,沔阳厨师在此基础上创出了粉蒸肉、蒸珍珠丸子、蒸白丸三道菜,这三道菜肉质糯润,滋味香醇,各有风味。人们对它们的喜爱不相上下,将其称为沔阳三蒸。

除了上面介绍的两道地方名菜,粉蒸肉家族在徽州的支系也颇负美名。徽州粉蒸肉与众不同之处是,将猪肉切较大的薄片,与炒米粉拌匀后,不是码在碗里蒸,而是每片肉卷成圆筒状,立放在小蒸笼里,下面垫豆腐衣为蒸布,蒸制而成,所以叫作卷筒粉蒸肉。

张爱玲曾在小说《第一香炉》中将上海女人比做粉蒸肉,上海女人因此比喻更加可爱;粉蒸肉因此比喻生出的文化韵味,使人们在品味粉蒸肉之余,将之演化为一种实用的话语,流行于现代文明中。

康熙八宝豆腐羹(图)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浆,百沸汤中滚雪花。瓦釜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暇。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清代苏雪溪这首吟咏豆腐的诗,算得上同类诗篇中登峰造极之作,能与之媲美者寥寥无几。

自从前汉淮南王刘安创制出豆腐,豆腐便成为与人们饮食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历朝历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喜爱享用。各种豆腐菜肴纷呈迭现,数说不尽。至清代,在豆腐菜肴的烹制方面更是名菜荟萃,别出心裁。这些在《随园食单》、《调鼎集》、《素食说略》等饮食作品中多有著述。当时最为著名的豆腐菜大概要算八宝豆腐羹了。说到此菜不得不提到康熙皇帝。

据说康熙帝不仅是个有所作为的皇帝,而且在平常生活中注意节俭。他不像大多数皇帝,食则山珍海味,饮则琼浆玉液,康熙帝的饮食相当朴素。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康熙皇帝》一书中记载了康熙帝的日常膳食:“康熙皇帝满足于最普通的食物,绝不追求特殊的美味;而且他吃得很少,在饮食上从未看到他有丝毫铺张浪费的情况。”

康熙皇帝在位时十分喜欢质地软嫩、口味鲜美的清淡菜肴。有一次他前往南方巡视,暂住在苏州曹寅的织造府衙门里。这曹寅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皇帝驾到,如何让皇帝吃好让曹寅大伤脑筋。为此,他派人四处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