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部分 (第1/4页)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讫干承基临到事起前,突然害怕了。偷偷跑去自首。于是李承乾的政变胎死腹中。

太宗皇帝立即指定司徒长孙无忌、司空房玄龄、特进萧璃、兵部尚书李世绩,会同大理、中书、门下组成专门法庭进行调查审判。

这个专门法庭几乎汇集了当朝所有的高级官员,可见太宗对调查太子是否谋反一事的重视。专门法庭经过调查,和贺兰楚石愿意作为污点证人出庭,陈述供出详细始末原委,又拿出与李承乾来往的书信,认定谋反证据确凿。

太宗皇帝下诏:废承乾为庶人,幽禁于右领军府。汉王赐自尽于家,母、妻、子赦免。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皆斩首。东宫的一班大臣,如左庶子张玄素、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莫等,因为进谏不力,均免官为庶人。其他一干人等全部赦免

刁詹事千志中勇于讲言,特此慰劳。技干承基因告客,删,被任命为府兵系统中的一个中级军官,封爵为县公。

侯君集跟随自己那么多年,太宗对他的感情非同一般,纵然他以谋反被诛,可仍是多年的君臣,一朝竟要天人永诀,怎能不伤怀。太宗此刻深深体会到作为帝王诛杀功臣的无奈与心酸。太宗皇帝特意去看望侯君集。太宗皇帝对伏于地的侯君集讲:“与公永别了,从今而后,以君之故,我不忍复上凌烟阁!”言毕,太宗皇帝喘嘘泣下,痛哭不止。君集也自投于地,泣不能起。

太寄皇帝擦干泪水又问“公还有何言以告联?”

君集拜伏言涕道“君集怎能真反呢,大唐是我等追随陛下开拓出来的,都是联跌至此啊!念我为唐家大将破灭二国(高昌国以及与李靖一起灭的吐谷浑),还是有微功可陈。请陛下留下我一个儿子活着以守祭祀。”

太宗皇帝点头后离去。次日侯君集等被斩于四达通衢。特诏原其妻及一子,徒于岭南。

太子既然被废,重立太子就成为重中之重。太宗皇帝还是倾向于李泰。而长孙无忌等老臣却不希望这个靠玩手段得宠的李泰当太子。

提出了太宗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晋王李治。双方争执不下,太宗皇帝忿而退,回到明德宫中,太宗皇帝招魏王泰进宫,看着这个令自己十分喜爱的儿子。太宗皇帝缓缓说道

“想来你也听说了,近日朝廷内列,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联是有些心力交瘁。”

“儿臣很想为父皇分忧,又担心自己能力不济。”

“朝堂之中的事,没那么简单。”太宗自然明白魏王话中的意思。

魏王听了,投到太宗怀中,说:“有父皇这话,儿臣觉得像重生了一样,今日仿佛才真正成了陛下的儿子。儿臣不会让父皇为难的。儿臣有一个儿子,身死之日,当为父皇杀之,传位晋王。”

太宗闻得此话,甚是怜惜魏王,摸了摸他,说:“难得你有这份儿心啊,联明日再与群臣商议。”

两自后太宗皇帝在廷议中说道“前日青雀在联怀中说,愿意死后杀掉儿子,将皇位传给晋王。这孩子还真是善解人意。”太宗把昨天的事说了出来,表示其实晋王将来也是可以做皇帝的。

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互相看了一眼,褚遂良站出来说:“陛下此言差矣!请您仔细想想魏王的话,不要铸下大错。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据有天下,肯杀子传于晋王,这怎么可能呢?此非人之常情。陛下当日立承乾为太子,又宠爱魏王,才导致了今天的大祸。前事不远,足以为鉴。陛下今日若打算立魏王,请先处理好晋王,这才能永保安全。”

太宗听得此言,觉得褚遂良说的有道理。李泰之话确实有悖人之常情,换成自己,又怎么肯这样做呢,心中对魏王有些许失望。同时,他还真的担心,魏王与晋王如当初承乾与魏王一样,争得你死我活,自己可再也承受不起这样大的变故了。虽然作为一国之君,但却连儿子的性命也不能完全保证,想到此处,太宗不觉流下泪来,喃喃地说:“我还是做不到啊!”站起来回宫去了。

众人都还留在原地,长孙无忌仍是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表情,房玄龄、李劫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

太宗皇帝在回寝宫的路上遇到李治忧心仲仲地低头疾走,就问他“这是为何?”李治哭着把哥哥李泰刚才对自己说的话告诉了太宗皇帝。原来李泰风闻此事后,就对弟弟晋王李治说:“尔善元昌,得无及乎?”所以李治十分害怕,到此时太宗皇帝才恍然大悟。

回到寝宫久久不能安眠的太宗皇帝,不由得又想起长孙皇后来。“一母三兄弟,如今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