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部分 (第1/4页)

……

拉迪加,这个阿尔丹省临时首府,位居勒阿马朱防线前沿中枢,承上启下的重要城市,不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从一个不过数千人的小镇迅速演变成了拥有十余万人口的小城,如果加上屯驻在这里的数万大军,也许将近二十万人了。

拉迪加能够取得如果快的发展,不光是因为这里是阿尔丹省的首府,原因有很多,主要却是……一方面是因为阿尔丹河沿岸丰富的金矿,煤铁资源吸引了大量美洲领土的移民和投资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铁路的修建,汇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工程兵部队士兵,第三个方面当然是因为拉迪加目前的战略地位,在其周边除了大量筑路工人和工程兵部队外,更集中了第1集团军八万人的大军,这里也成为了一个勒阿马朱防线最重要的补给地之一,吸引了大量为部队为筑路工人,为淘金客提供服务的工商业人士,直接促成了拉迪加的快速发展。

按照工商部和民政部的预计,若这种情况再持续五年,五年之后,拉迪加甚至能够凭借他这种比吉格达和河口镇、桑加尔都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成为科雷马河以西第一大城的可能,至少可能吸引超过七十万人,成为阿俄边境中心城市。

不过这种预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普通人不太清楚,但省部级以上的官员都很明白,以阿拉斯加如今的实力,这条防线会否一直存在都成疑问,只是不知道能否在五年后才不复存在。若是可能存在五年,到时有了很雄厚的基础的拉迪加倒也不需要靠军事战略地位来促进他的发展了。但若仅仅一两年就不复存在,那么拉迪加的发展也许不会倒退,也不会出现停滞不前,以他的交通,地理位置和资源,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只是其发展速度肯定会大受影响,绝对达不到现在这样一年吸引十余万人口的程度。

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很容易成为现实的,甚至即将成为现实。

拉迪加这一年来的新建筑很多,大部分建筑都是崭新的,只是多是三五层的中低层建筑,其建筑结构也极为坚实,街道宽广,很符合一个边境城市的规划。

在靠近阿尔丹河东岸的防御工事一带,不属城区范围,甚至连郊区都算不上,这里就像他们刚来的时候一样,堪称不毛之地。除了大炮,就是工事,除了士兵还是士兵。没有谁会把工厂,把房屋,把商店放到这里来,阿尔丹河并不算宽,若对岸的敌军发炮,那可是不长眼睛的,放在河岸边就是找死,虽然现在的对岸的不知道属于哪里的军队只怕根本没有可能来挑衅阿拉斯加,但谁知道哪天他们会发疯,谁知道阿拉斯加哪天会想起要过河去摆摆威风。

在阿尔丹河东岸再向东数里外,靠近城区边缘的地方有一栋五层楼高,飘扬着三色星旗的建筑,建筑很普通,与城内大部分建筑没有多大区别,四四方方的像个盒子,唯一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就是这个房屋的四周有许多士兵,在大门上,在房顶上,也有持枪站岗的士兵。

在房屋前面的广场上每天都停放着不少军车,来来往往也多有各层级的军官。挂着将衔的军官出现在这里也不用感到稀奇,因为这栋新建大楼就是勒阿马朱防线总指挥部所在地。

此刻在这栋大楼的顶楼,几乎占据了一层楼的宽广大厅中,相比平时,显得忙碌了许多,发报机,电话机的声音不绝于耳,一个个参谋似乎都忙得有些脚不沾地。

在大厅的正前方,几个穿着陆军将官服的军官正全神贯注的注视着一幅足有数十平米大小的巨大沙盘地图,沙盘地图上山岭,河流,树林荒原做得栩栩如生,像是一个缩小了的真实世界。

站在这几人中间的正是总指挥蔡锷,左边的则是第3集团军司令马功成和第8集团军司令朗。帕多,站在他右边的则是第6集团军参谋长朗多。查克和第1集团军参谋长韦尔贝克。

“现在的远东,形势缩综复杂,各种势力盘错在一起,但主要来说,有三个方面的势力,实力最强的当属日本,目前还有超过十万人,主要驻扎在海参崴,恰格达,丘米坎等地,当然,伯力,海兰泡,双城子都有不少日军,但其中有五万人放在了恰格达和丘米坎一线,很明显就是在防备我们。”数人中职衔都最低的韦尔贝克充当了讲解员。

“日本人原在远东有十三万人,这一次受他们国内局势所迫,但也仅仅调走了三万人,看来,他们对于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利益仍然不想放弃。”马功成冷笑道。

“已经到手的肥肉他们如何肯轻易舍弃,再说我们这次对日本的攻势确实只能给他们施压,不足发起全面攻击,否则莫说远东的军队,便东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