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页)

职、开除等利害攸关的日常工作,是如何被完成,又是怎样失败的?从公司领导的角度来看,当考虑到对内和对外投资时,将这些关乎团队精神的利害分割或者整合,可能会促进投资的运作,也可能形成重大的阻碍。

集思广益。在介绍这一点时,我们注意到,中国人在学习时一般不愿交流思想、交换看法,而更愿意死记硬背。为了提高企业领导能力、搞好对外投资和经营,国家规划者和中国公司最好是通过改革来促进教育和商业领域就公司治理和相关法规进行交流合作。对日本、台湾地区、韩国的研究表明,全国范围内科技和科技企业的发展,在后工业、信息时代的社会中,成为国内和国外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

个案分析

答案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将此也作为培养中国企业(尤其是打算对外投资的企业)领导艺术的建议之一呢?我在中国教育体制的不同层次进行过教学。与在美国一样,中国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尤其是那些目前正处于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学生身上。举个例子来说吧:班长们是如何分派任务完成职责的?就此章目的而论,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需要理解决策者和企业领导的问题:为什么在情感和思想的交流过程中,更年轻的一代(中学生)同大学生比较起来,往往表现出更大胆的表现、交流、合作和竞争?从个人角度而言,作为学生和教师,我建议,审视共同的价值观和意志。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意志为企业和民间孕育了服从,认可和加强了授权,而且明确了职责。

更大的舞台创造更多的财富(15)

考虑对外投资和运作时,中国公司如何根据以上建议,设计自己的领导培养方面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外市场开发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中国管理受到机械式教育的挑战

中国的教育重视机械式学习(死记硬背),认为年轻时背诵的道理,在长大成熟后自然会明白。

三十年前一个中国学生的父母要他背诵孔子的《论语》,三十年后这个中国人突然明白了其中一个短语的意思。“原来是这个意思!”他说。这样做,很显然他经历了领悟的过程。死记硬背的价值显而易见。沉睡记忆中的思想就像等待春天的种子。“生活经历”,按美国人的话来说,激活了这一记忆,给它带来了生命。

这一切同广义的商务和具体的投资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企业目前最困难然而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让其员工学会进行独立思考。偶有一些基层管理人员,他们管理具体事务,具有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可是即便是这些人,也常被西方人认为缺乏至关重要的自信。美国经理希望,这个向他报告情况的下级有能力独自解决问题,而尽量不需要指导。

中国经理则是完全相反的代表,这肯定是教育和实际需要双重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细节和过程在任何时候都受到了完全控制。雇员们不应该独立思考,因为经理会替他们思考。但是,如果雇员们从不需要独立思考,怎么能从员工中培养出经理呢?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中经理的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仍然存在一言堂式的领导作风,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缺陷。

既然中国和外国的教育体系之间存在差异,企业领导人如何应对和评估对外(对华)投资管理层以及未来的合伙企业或收购企业的员工呢?

教育质量低下限制了中国经济增长

近年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数量创下历史纪录。超过6 650万人拥有本科(或以上)学位,接近17%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每年有280万毕业生,几乎是1985年毕业生人数的9倍。

在中国,学位和证书可以轻松获得。有些大学和学院随随便便地扩大招生,使得教育质量下降,证书贬值。如果再缺乏健全的资格鉴定体制,使得技能欠缺的中国专业人士比外国同行更轻松地获得头衔或证书。

为了创造开发、实现和管理对外投资项目的实力,在挑选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和中外合璧的管理团队时,有哪些策略方针可帮助企业领导人利用中外人力资源?

外国专家们如何帮助企业领导协调(中外)人才和公司资源,以利设计和管理外国市场运作?

考虑外国市场的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正在评估并打算进入外国市场的中国企业需要考虑,在对外投资的下列方面,与国内投资强项对比,会不会具有潜在弱点:

* 以前的商标注册;

* 国际归档的高额费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