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部分 (第1/4页)

因这些人凑趣,曹颙这个孝子就忙了好几日。

直到祭日这天,早早的带了兄弟子侄,出城祭拜,耳根子才算清净下来。

除了曹颙去曹寅墓地主祭,曹府祠堂里也焚香,摆了三牲为供。

曹佳氏、曹颍、曹颐三位出嫁的姑奶奶,也回娘家祭拜。

李氏原有些伤怀,被两个女儿劝解的,也渐渐展眉。

曹佳氏想起一事儿,道:“太太,弟弟既已做了家主,是不是府中下人也该改口了,怎么听着还‘大爷’、‘大爷’的?”

李氏道:“前年管家便要带着人改口,你兄弟听不惯,叫先按早先的叫着,出了孝再说。”

原本曹寅病故,曹颙为家主,下人应该称他“老爷”,李氏这边就要唤作“老太太”,初瑜则是由掌家奶奶升格为当家太太。

只是曹颙听着不自在,总觉得听到“老爷”叫的是父亲,便叫众人延迟改口。曹佳氏说的,就是此事。

曹颍在旁听了,道:“颙弟早先瞅着向来比别人少兴,这两年倒是显得稳重了。”

“这日子过得真快,还记得弟弟小时候装大人说话的模样,转眼他都成了老爷了。都是一晃眼的事儿,等过几年孩子们娶亲生子,这日子过得就更快。”曹佳氏想起上次去宫里请安,十四福晋说的,给福彭添身边人的话,只觉得自己都要老了。

因她们在,李氏顾不得感怀,说着家常里短,不知不觉过了一日……

祭祀过后没几日,曹颙收到十六阿哥的信。

他已经在御前探了准信,曹颙孝满起复已经成定局,只是什么官职,康熙还没有发话。信中,还问及十三阿哥那一库房的白布之事。

曹颙早已同十三阿哥打了招呼,要安排人将这批布运往广州。

只是距离太远,交通不便,曹颙就将主意,打到内务府的货船上。这个,就得等十六阿哥回京后才能安排。

若是用了内务府的船,就可以从天津卫走海路去广州,比陆路省事不少。

左右是为皇家尽力,使唤内务府也算是两相宜。

广州的生意,曹颙并不想欺瞒世人。他现下的身份,虽不算高,但是距离权利中枢近。若是遮遮掩掩的,反而容易让人借题发挥。

尤其下任帝王,还是个爱猜疑的,曹颙自不会留下后患。

李氏除了悼念亡夫外,就是惦记李诚的病情,直到听说病情渐好了,才慢慢放下心来。虽说她听了儿子的话,没有同娘家往来过密,但是人心肉长,到底念着几分骨肉之情,不是说割舍就割舍的。

眼瞅着天气渐凉,曹颙开始怀念昌平的温泉庄子。

他跑了一趟广州,奔波数月,回到京城,又忙了料理各项杂事,实有些乏了。

刚好李诚大病初愈,过来给李氏请安。

李氏见侄孙子病了一个月,人已经瘦脱了形。实是不忍心,就跟曹颙商议,带着李家兄弟一道前往汤泉。

曹颙忌惮李家,但也不是铁石心肠的人,去迁怒一个病孩子,就顺了母亲的心意。

于是,他打发吴盛带人去昌平庄子,提前将火炕什么的都烧起来。屋子空了一年,去了潮气才好住人。

等到出行之日,李氏又叫上曹颍母子,十几辆马车,浩浩荡荡的出城而去。

原也请了兆佳氏的,但是曹钜�缚迹��判牟幌拢�兔挥型�小�

因为孩子们都去,郑燮一家也随着去的。

到了昌平庄子,连李氏都有些爱上这清净日子。

虽说这一年不在,但是曹颙早吩咐下边人好心照看那几处田地。如今庄稼都收了,只有菜地里,还有耐寒的大白菜,没有收完。

李语、李诚兄弟,是头一次同曹家人这么近。

李语不读书,整日里除了给李氏、曹颙请安外,就是看顾弟弟调理的药,日子过得甚是悠闲。

李诚则是常在李氏屋里,陪着李氏说话,或者同天佑他们一起下棋什么的。他久病体虚,怕寒怕冷,所以鲜少出屋子外头耍。

他本年岁不大,同孩子们搅在一处,渐渐的也带了几分孩气。

李氏怕李诚待着闷,跟儿子商量,想让李诚同天佑他们一起在曹家家学读书。现下,孙礼、孙初兄弟两个也在家学读书。

对于李诚,曹颙始终有些不放心,不愿孩子们同他交往过深,便道:“母亲,还是算了。李诚今年下场,差点举人功名就到手,不比天佑他们,还在蒙学。让他拜在郑燮门下,实在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