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2/4页)

,终于在上海打下一片天地。2001年4月,“中华第一街”南京路上的珍珠城开业,丁美富一夜成名。如今,一面面“浙”旗插进南京路,日月集团的明牌银楼、华东电器的圣德娜商厦、宁波雅戈尔的旗舰店……鳞次栉比。在上海,目前有50多万浙商集聚,浙企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均居兄弟省市之首。

山东工商局局长李华理说,其实,浙商最厉害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他们比别人具备更“活”的脑袋、更“宽”的手掌和特别能跑的“长”腿。

能跑的浙商根本不满足于国内的市场,在海外,浙江商人也是到处扎根,到处开花。

毛里塔尼亚进出口有限公司义乌办事处经理阿卜迪说:“记得刚开始的时候,浙江商人和外国商人做生意还有点怕,现在早已习以为常。这些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不用请翻译,能用流利的英语或者阿拉伯语跟外商谈判、讨价还价;在接订单的时候,他们往往非常果断,一百万、几百万的货马上可以定下来,有时甚至不用拿订金。同时,浙江商人的眼界也在放宽。虽然他们大多数人的文化素质都不高,但是他们学知识、学技术的能力却异常强,做出来的产品也经常比别人领先。”

当然,现在的走出浙江与以前浙江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完全不是一回事。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认为这是一种良好的表现,他说:“跳出浙江的是身体,留在浙江的是灵魂。”

他是这样解释的:“以前走出去的仅仅是温州的体力,只要有体力就可以赚钱,只要勤奋。现在走出去的是智慧,用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财力,去整合上海乃至全国的资源,所以这两次走出去是两种概念。”

陕西省咸阳市市长张立勇对浙商的走向全国是这样评价的:“浙商到咸阳,不仅带来了期待发展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咸阳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冲击,这种冲击就是创新,敢于拼、敢于争、敢于干,而这些比十个百个项目,比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资金更值得咸阳人珍惜。”

“目前,浙江在渝创业人员已达10多万人,投资额120多亿元,是国内来渝投资最多的省份之一。除了资金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浙商还带来了先进的市场理念和灵活创新的管理、经营方式等等,这些,对于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来说恰恰是最可贵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沐华平这样评价浙商的价值。

从1992年开始,万向集团利用乡镇企业灵活的机制,筹借5万美元,在美国建立了营销公司。1994年,外经贸部正式批准成立万向美国公司,同时批给公司98万美元,由此,万向集团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因此,鲁冠球曾经生动地描述为“在洋人的地方,用洋人的资源,做洋人的老板,赚洋人的钞票”。

8。走出浙江,走向发展(2)

由此可见,走出去,就是一种借力的表现,就是走向了发展。

9。信息化的乘数效应

浙商商道:

信息是发展的先导。

浙商自白:

你完全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词来解释它:“借鸡生蛋”,现在浙江的许多大企业已经开始学习虚拟经营了。

——美特斯·邦威周成建

信息是发展的先导。在信息时代,商业活动必须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只有紧跟信息化,才能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2003年,《互联网周刊》主持的“最具商业价值的中国网站100强”评选时,在行业类上榜网站中,浙江行业网站占据了80%。

在信息时代,精明的浙江人早就意识到信息对于商业的重要性。浙江民营企业早就学会了全球化的网络营销。

只要你在百度上输入“五金”、“小商品”、“领带”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今日五金网、义乌小商品网和嵊州的中国领带在线。

众多的浙江中小企业正是通过这种行业网站加强与世界的联系。

浙江企业不仅重视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也非常重视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

美特斯·邦威是一个做服装的企业,但是,信息时代的高科技在美特斯·邦威却运用得非常普遍。

1995年,美特斯·邦威的销售额只有1000多万元;2001年,美特斯·邦威的销售额就接近8亿元;2002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5亿元;2003年,则已经接近20亿元了。

在不到10年的发展中,美特斯·邦威的销售额增长了近300倍,发展速度近乎直线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