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大雪下到了二十开外,外头的路都不好走了,一天清扫好几回,墙角的雪不能再堆,一趟一趟的运出城去,衙门安置了不少城外的村民,到了二十三这日,第一家开仓济粮的是学士府金家,紧跟着步伐的许家也开仓救济,柳国公府这边,柳老夫人听了儿媳之说,“这场雪到了年初还不定融了,衙门里如今米汤的供应还足,金家那儿开了仓,咱们先发些棉衣给他们御寒。”

仪都城里有些能耐的都会供些救济,能耐大的直接在家门口直接发粮,大部分都是捐了些派人送去衙门里。

要想想只一家之力,在家门口发粮的,就算是一人一勺一天都得好两车,普通的家里哪里有这么多的存粮,到了二七这天,金家连发了五日不再开门济粮,隔壁的慕府接了金家的,开门发粮。

而这边的许家早还没撑到第三天早就已经发空了,等到了第三日上午,捞出了最后一袋子里的一点米到给面前的老人,老人看着袋子里才没过了底的米,抬头可怜的看着许大夫人,“夫人,不是说有一碗,求您可怜可怜,家中还有几个小的饿着。”

许大夫人陈氏眼角微抽,一旁的管事倒着袋子总算是从里面又倒斗出了小半碗给老人,老人抓着袋子千言万谢的走了,紧跟上来下一位,已经发不出一粒米了。

寒风中众人还等着,后面往前一瞅,没了,不知谁高喊了一声,“走去金家,金家还有!”

排队的人一下涌走了一半,许多人还望着许家呢,往年开仓救济的人家起码都是三天以上,这许家怎么两天就结束了,不给力啊。

许家大夫人接收到那些人的目光,肉疼的蹙着眉,金家济粮他们家也跟着济粮,也不看看这家底的差距,老太爷一句话这存粮都要掏空了,这回这张脸做的,可真是要亏了啊。。。

作者有话要说:每次都想把标题弄的整齐点,这样看起开好看,可是每次取名都渣的一塌糊涂~,下午还有一更~

第037章 。数九寒冬赠粥粮

往年仪都城里会直接开仓济粮的就这么几户;大多数直接把粮食和棉衣物捐赠到衙门里,那儿也会有人做统计,谁家捐了多少一目了然;衙门里收了这些东西也是给百姓送去的,到了年初元宵后这一份东西还会在衙门口公示,也会上报给朝廷。

不过这些都没有直接开了门接济的显眼啊,四五天大门口排满了人等着领粮食,领了后又是感恩又是道谢;这种积了善德又赚了名声的事,能传唱好一阵子,家底足的都会做。

许家今年之所以会凑热闹;那是许老太爷觉得几个儿子出息了;得把这名声攒好一些;这也算是给几个儿子做功绩,届时再有升迁;明面上总是好看的;能开仓救济的,怎么也得挤入仪都城几大之一了。

只不过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家府邸靠集市近,一旦开济来的人更多,本来存粮就没有金大学士家那样多,只撑了两日的时间就继续不下去了,许老太爷倒还是想让儿子们努力一把,就是长媳陈氏心中有了诸多的怨言。

她持中馈,家中什么样的情况最清楚不过,许家孩子多,庶出的没嫁娶的还有好几个,这还不包括老风流的许老太爷前几年纳的妾生的两个才刚刚会走路的庶女。

这一笔一笔的不论大小都是银子,许家家大业不大,吃饭的人多,出力的人少,哪里有这么多的闲粮拿出去救济,什么不好学,学着金家慕家那样,这能比么。

许大夫人陈氏守住了账房钥匙,把这条条的道理和丈夫摆足了,若还要依了老太爷的意思再去集一些米来发,那大过年的,一大家子的人就一块儿跟着喝西北风好了。

许大老爷还是明点事理,知道这分寸,也清楚自己升了官儿实际上的收获也才刚刚开始而已,前去了许老太爷谈了一下,也不知许老太爷哪根筋不对了,坚持要救济,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管过家中庶务,自然不知道银子进出,也不知道养这么一大家子得多少花销,自以为还挺有钱的,看着两个儿子都不同意,许老太爷大骂不孝,一气之下就病了。

外头的人不知道许老太爷这是何原因生的病,反正从许家传出来的是许老太爷忧心百姓,愁病的,但这许家是没再救济发粮。

到了近年末大雪是停了,没见融化的迹象,天空放晴无风,空气里冰冷的很,难保还会下雪,衙门这边安置的人越来越多,慕家那儿赠粮到了二十九开始布粥,柳老夫人派人出去打听了一下城内的情况,让长孙柳思祺带人前去安置难民多的地方设了一个施粥的点。

“大过年的的要让他们喝上一口热汤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