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 (第2/4页)

而凋亡。 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正文 '1151'…'1200' '1151' 张居正,字叔大,嘉靖四年(1525)生,湖广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嘉靖十八年(1539)中秀才,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人皆称道。 嘉靖二十六年(1547),成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徐阶辈皆器重之。 嘉靖四十一年(1562),徐阶代嵩首辅,倾心委于张居正,信任有加,草拟遗诏,引与共

谋。 隆庆元年(1567),张居正四十三岁,任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内阁。 隆庆六年(1572),隆庆驾崩,张居正引冯保为盟,密谋驱逐高拱,事成,遂代拱为内阁首辅。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主政,推行考成法,整顿官吏,贪吏闻风丧胆,政令传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万历六年(1578),丈量天下土地,推行一条鞭法,百姓为之欢颜,天下丰饶,仓粟充盈,

可支十年有余。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一个神秘的年份 张居正死了,但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特别是对万历而言。 刚满二十岁的他踌躇满志,虽然他不喜欢张居正,却继承了这位老师的志向。自从正式

执政以来,一直勤奋工作,日夜不息,他似乎要用行动证明,凭着自己的努力,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至少比那个人强。 所以从万历十一年(1583)起,他显现出了惊人的体力和精力,每天处理政务时间长达十余个小时,经常到半夜还要召见大臣,而且今天的事情今天办,绝对不会消极怠工。 这并非夸张,事实上,他还干过一件更为夸张的事情。 万历十一年(1583),北京地区大旱,当年没有天气预报,也搞不了人工降雨,唯一的办法是求雨。

虽然这招不一定灵,但干总比不干好。一般说来,求雨的人级别越高,越虔诚,求到雨的机率就越大。因为当时的人认为,龙王也有等级,也讲人际关系,降不降雨,降多少,什么时候降,马屁响不响,那是比较关键的。

而这一次,万历打算自己去。 他求雨的地点,在南郊天坛。 皇帝求雨也不新鲜,但这次求雨却十分不同,因为万历兄……是走着去的。 '1152' 我来解释一下这件事情的特别之处,当年皇帝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故宫,而天坛——

就是今天的天坛。 去过北京的人应该知道,这两个地方相隔比较远,具体说来,至少有五公里。上个月我坐出租车去,还花了二十分钟,而万历是坐 11路车去的——两条腿。 不但走着去,还走着回来,在场的人无不感佩于他的毅力,同时也无奈于他的执著——皇帝走,大家也得跟着走。 除了徒步拉练锻炼身体外,万历对百姓生活也很关注,比如当时山东、山西、湖广等地遭遇灾荒,地方官报告上来说:按照考成法,无论如何我们也是收不齐了,麻烦您通融通融,

把今年的任务降一降。 一天之后,他们等到了皇帝的回复,一个出人意料的回复: “既然如此,那就不用收了,全都免了吧! ” 这就是万历同志的觉悟,在张居正死后,他一直保持着激昂的斗志与热忱,直到那个神

秘年份的来临。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其实历史也是如此。 公元 755年,当唐朝文明处于巅峰之时,一个叫安禄山的矮胖子突然起兵闹事,揭开了

安史之乱的序幕,繁荣的唐朝从此陷入衰弱。 公元 755年,这个年份就此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被载入史册。 八百年后,宿命的转折再次到来。没有原因,没有预兆,停留在这个神秘的年份——万

历十五年。 简单说来,在这一年,发生了三件事情,两件不大的大事,一件不小的小事。

第一件大事:戚继光去世了。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戚继光是个无人敢惹的角色,虽然偶尔也有几个不怕死的言官弹劾他吃空额搞钱,在军中培养个人势力等等,却始终没有结果。究其原因,除了后台太硬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