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 (第2/4页)

事),换句话说,轮也轮到他了。 史书上对于这位仁兄的评价大都比较一致:什么废物、愚蠢,不一而同。 对此,我都同意,但我认为,他至少是个勇敢的人。 明知是黑锅,依然无怨无悔、义无反顾地去背,难道不勇敢吗? 而他之所以失败,实在不是弁度问题,而是能力问题。 因为他面对的敌人,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明朝昀可怕的敌人,战场应变极快,骑兵战术使用精湛,他的军事能力,可

与大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名将相媲美。 毫无疑问,他是这个时代昀为强悍、昀具天赋的军事将领,之一 他或许很好,很强大,却绝非没有对手。 事实上,他宿命的克星已然出现,就在他的眼前——不只一个。 王在晋到达辽东后,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他日夜不停地勘查地形,考量兵力部署,经

过几天几夜的刻苦专研,终于想出了一个防御方案。 具体方案是这样的,王在晋认为,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为了保证防御纵深,他决定再修一座新城,用来保卫山海关,而这座新城就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 王在晋做事十分认真,他不但选好了位置,还拟好了预算,兵力等等,然后一并上交皇

帝。 天启皇帝看后大为高兴,立即批复同意,还从国库中拨出了工程款。 应该说,王在晋的热情是值得肯定的,弁度是值得尊重的,创意是值得鼓励的,而全盘

的计划,是值得唾弃的。 光守山海关是不够的,因为一旦山海关被攻破,京城就将毫无防卫,唾手可得,虽说山海关沿线很坚固,很结实,但毕竟是砖墙,不是高压电网,如果努尔哈赤玩一根筋,拼死往

城墙上堆人,就是用嘴啃,估计也啃穿了。 在这一点上,王在晋的看法是正确的。 但这也是他唯一正确的地方,除此之外,都是胡闹。 哪里胡闹,我就不说了,等一会有人说。 总之,如按此方案执行,山海关破矣,京城丢矣,大明亡矣。 对于这一结果,王在晋不知道,天启自然也不知道,而更多的人,是知道了也不说。 就在一切几乎无可挽回的时候,一封群众来信,彻底改变了这个悲惨的命运。 '1433' 这封信是王在晋的部下写的,并通过朝廷渠道,直接送到了叶向高的手中,文章的主题

思想只有一条:王在晋的方案是错误的。 这下叶大人头疼了,他干政治是老手,干军事却是菜鸟,想来想去,这个主意拿不了,于是他跑去找皇帝。 可是皇帝大人除了做木匠是把好手,基本都是抓瞎,他也吃不准,于是,他又去找了另

一个人。

天惊地动,力挽狂澜,由此开始。 “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 这句话,来自于一个人的传记。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以此人的才能,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如果信任他,将

权力交给他,稳定固守现有的国土,是可以的。 这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因为这句话,出自于《明史》。说这句话的人,是清代的史官。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认定,在清代,这是一句相当反动的话。 因为它的隐含意思是: 如果此人一直在任,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在清朝统治下,捧着清朝饭碗,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他们说了,他们不但说了,还写了下来,并且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

任何惩罚。 因为他们所说的,是铁一般的事实,是清朝统治者无法否认的事实。 与此同时,他们还用一种十分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人的崇敬。 在长达二百二十卷、记载近千人事迹的明史传记中,无数为后人熟知的英雄人物,都要

和别人挤成一团。 而在这个人的传记里,只有他自己和他的子孙。 这个人不是徐达,徐达的传记里,有常遇春。 不是刘伯温,刘伯温的传记里,有宋濂、叶琛、章溢。 不是王守仁,王守仁的传记里,还搭配了他的门人冀元亨。 也不是张居正,张大人和他的老师徐阶、老对头高拱在一个传记里。 当然,更不是袁崇焕,袁将军住得相当挤,他的传记里,还有十个人。 这个人是孙承宗。 明末昀伟大的战略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