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 (第2/4页)

故意把国事弄坏的?”石越毫不客气的反问道。

赵顼嘿然道:“朕岂和王莽同?”

“陛下是圣明之君,自然非王莽能比。臣只是希望陛下明白,目的正确而手段错误,一样会为害百姓;倘若以为目的是好的,就不去重视手段的好坏,王莽亡国,就是前车之鉴。”

赵顼细细咀嚼石越这句话,半晌方叹道:“朕当深思。”

“臣愿赠陛下十二个字,为陛下鉴。”

“卿试为朕道来。”

“凡变法之要,在于‘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畏艰阻’十二字而已,陛下若能体悟这十二字,施行天下,何愁变法不成功、国家不富强?!”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畏艰阻。”赵顼不断地低声咀嚼着这十二个字。忽然抬起头,注视石越,郑重的说道:“卿当助朕。”

“臣不孝之人,岂可重用,且资浅德薄,难以服众。”石越推辞道。

赵顼走下御座,快步走到石越身前,诚恳的说道:“君臣相交,贵在知心。卿岂可弃朕而去?”他此时完全忘记,自己也有疑忌石越之时。

石越拜倒,哽咽道:“陛下知遇之恩,微臣粉身碎骨,难报万一。只是人言可畏,臣岂敢损陛下知人之明?”

赵顼俯身亲自扶起石越,道:“卿不是常说‘苟以利国家,岂因生死避’吗?朕不惧人言,卿有何惧?今日即夺情除卿翰林学士,三日之后,即拜参政。卿之主张,朕当施行!”

石越再次拜倒,说道:“陛下若果真要用臣,则请陛下收回成命,内翰臣不敢辞,参政断不敢受。”

“这是为何?”

“臣资历依然太浅,为内翰为陛下参谋画策,拾遗补阙,则无不可;若为参政,决难服众,反增侥幸之风。”

赵顼沉吟一阵,终于点头道:“既如此,先不拜参政亦可。卿可将变法之主张,条陈以闻。”

“臣当尽心竭力,以报陛下!”

※※※

孔历1626年,耶历1075年,当时是宋朝第六位皇帝赵顼在位的熙宁八年。这一年有两个四月,在第一个四月的月圆之日,当时的白水潭学院山长、《汴京新闻》报社长桑充国与前丞相王安石之次女王倩儿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这场婚礼的盛况,不亚于公主出降,朝野凡有名望的人物,几乎都亲自出席或者送去了贺礼,其中身份最显赫的人物,便是皇弟昌王赵颢。而引人注目的是,翰林学士石越,并没有出现在当天的婚礼中。

这件事情引起了许多人无端的猜测,但是其实背后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不过因为不久前由邺郡君改封为鲁郡君的石夫人韩梓儿因为在父孝中,只是非常低调的前往祝贺,不免更加引起人们对石越与桑充国关系的猜疑。

实际上这一天石越之所以没有出现在婚礼中,是因为这一天,皇帝赵顼将他留在宫中讨论国政,直到深夜。

大内所用蜡烛由河阳县专造,用龙涎香等灌入烛心,本来是同时点燃一百二十枝,赵顼节省宫中开支,减为二十四枝,虽不及平时明亮,恍若白昼,却也幽香袭人,宫殿中华丽的陈设,在烛光闪烁下,璀璨生辉。

但是无论赵顼还是石越,都没有心思去欣赏烛中美景,将近十万字的《变法图强札子》,是做为机密奏折上呈,石越细细解释,赵顼不断的发问,君臣二人在这里讨论构建的,是一个憧憬中的强大国家。为了防止全部变法主张颁布后,过于惊世骇俗,在石越的强烈要求下,这份折子,只有赵顼、石越、韩维三人知道。

“陛下,具体执行之时,遇上什么问题,现在都不可预料。整体的大构架,固然不可泄露出去,但是每一个具体的改革要颁行之前,却依然应当按例进行讨论,以集思广益。若是发现有误,亦当不惮于改正。臣非圣人,不能无错。”待全部解释完毕,石越又特意申明道。

韩维点点头,满脸兴奋之色,附和道:“臣以为子明所说,实是正理。”韩维是石越千挑万选,才选中的结盟对象,王安石依靠韩维才登上相位,而石越则要依靠韩维,来缓解将来皇帝对于一个臣子过于专权的猜忌。

赵顼此时已经被石越所描叙的构想完全说服,他站起身来,英俊的面容在烛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朕决意施行!”

石越与韩维一齐拜倒,朗声道:“陛下圣明!”

“二卿平身。”赵顼又走到案前,再看了《变法图强札子》一眼,说道:“那么第一步便是改官制、兴学校,韩卿,可为朕拟诏。”韩维依然兼着翰林学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