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2/4页)

子臭骂一顿。责怪他不该在学校乱说。

想必是妻子林氏对从济南来走亲戚的娘家哥说了此事,孩子舅舅回到济南见了仲轩又透了口风。好在仲轩并不知确切。东洋人这次来,必与当初济南大学的传闻有关!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二十二、鬼子来了(2)

他们走后两天,佐藤带着日本兵果然又来到刘家,翻箱倒柜,一无所获。知道刘欹煜带着儿子跑了,要带大太太去拷问,老祖宗清亮亮地说:

“老刘家俺当家,大媳妇啥也不知。儿子跑了俺顶罪,俺跟你们走!”

林氏哭喊一声扑过去:“娘——!还是俺去吧!”

老太太溢出两颗浊泪,只仰头遥望苍穹,天际仿佛传来遥远的呼唤:“第三个……第三个……”

一个年轻粗壮的鬼子兵要拽老人上车,风烛残年的老奶奶拼尽全身力气挣脱,突然纵身一跃,一头撞在自家石狮子上……瞪着白眼珠的石狮子立刻染上鲜血,像一朵盛开的娇艳的花。熏风和煦,翠绿的柳丝依然婀娜;长空碧蓝千里,春光明媚,远处一片油菜花金黄耀眼……

。。

二十三、蛟类涸毙(1)

从放飞场一无所获地回到旅馆,乔霓就想自神堂湾发现神秘数字开始的猜谜游戏,看来只差那一个诗谜了。

巴亥敲门进来,说要上网查查当年营口的‘龙骨展’是怎么回事。

终于找到一家网吧。乔霓搜索“龙骨”,很快找到一篇关于营口出现龙骨的报道,还有彩色贴图,展示五个黄色的骨片。

文章说,2004年6月,81岁的孙正仁老人带着五片龙骨来到营口市史志办公室,据说骨片来自70年前营口的“天降巨龙”。 史志办周丛一等查到当年的《盛京时报》,找到一篇配发照片的报道,题目为《蛟类涸毙》:“本埠河北苇塘内日前发现龙骨,旋经第六警察分署,载往河北西海关前陈列供众观览,一时引为奇谈,以其肌肉腐烂,仅遗骨骸,究是龙骨否,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当时的营口水产专家判定此物为龙的一种——蛟类。但又有专家说:它应该是一条鲸鱼,在大类当中我应该可以肯定是须鲸类。

“其实它不是鲸鱼也不是蛟,蛟是没有犄角的。它就是龙。”巴亥说。

乔霓也知道鲸鱼一说无法服人,连自己也不能信服,也知道这东西不是古人所说的蛟。她记得很清楚,刘续给她看过刘季轩的那个本子上有不少关于蛟的记载,在古人眼中,蛟和龙是不同的,但体形相似。明代的陆容,清代的考据家王念孙说得尤为明确,区别主要是,龙有鳞有角,能腾空,而且不吃人畜,蛟则相反。

她随手拉动鼠标,发现后面还有一篇文章,题目为“龙骨的来历”。

据说,当时那动物趴在水边萎靡不振,人们搭席棚泼水相助,蚊蝇袭扰,僧侣做法;而且当时参与者众多,后来为看龙骨展,火车票都涨价了,怎么可能是指鲸为蛟,凭空捏造呢?!再说,还活着的龙第一次出现在距入海口20公里的地方,第二次发现尸骸的位置只有10公里,显然是沿辽河顺流而下,怎么可能来自渤海湾呢?它应该属于内陆淡水生物!

乔霓想假设这报道是真的,假设几个目击者的说法是真的,那么,现在的生物学教材恐怕就要改写。

马宁从长春来电话,询问甲骨翻译是否正确,得知他们要去营口调查“龙骨展”悬案,经过沈阳,建议他们在沈阳停留一下,去辽宁省档案馆查查《盛京时报》。马宁也从长春赶来,于是四个人在沈阳见了面。

马宁对刘续热情友好,刘续也放下了以前的芥蒂。大家一同到省档案馆,很顺利查到了《盛京时报》这篇文章和图片,怎奈图片不清楚,依然迷雾重重。

通过营口文史办公室,他们联系到那篇文章的作者小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二十三、蛟类涸毙(2)

小陈在电话中说,他也觉得鲸鱼一说有些勉强。但还是采纳了专家的意见,这样比较稳妥。听说他们要去营口再次拜访当事人,小陈说他都访问过了,就是文章里提到的那些,当年那具骨骸肯定找不到了。

刘季轩知道他们查到营口龙骨的照片,十分激动,他告诉儿子:爷爷刘欹煜在怀化曾经见到过一片龙鳞,据说它来自大庸。当年老爷子决定去大庸,就是因为这东西,冒险下神堂湾也不是为了采药,而是为了寻找龙鳞!

“您为什么早不说!”刘续嗔怨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