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2/4页)

不了,所以才无法发丧建墓。《实录》记载是从当政者的政治利益出发的,他们宣称建文帝已死,就是要让天下人死了心,让建文帝的追随者们死了心。既没有人见过发丧,又没有人见过坟墓,《实录》的记载无疑是一大谎言。也正因为这谎言太容易识破了,所以民间根本不相信建文帝已死,才会有种种的猜测和谣言出现。

还有几件事,助成了种种谣言和传说的出现。

2.溥洽和尚藏匿过建文帝吗

《明史》透露出的一个线索,是在民间引起猜测的一个原因。《明史》姚广孝传说:

(永乐)十六年三月(姚广孝)入觐(朱棣),年八十有四矣。病甚,不能朝,仍居庆寿寺。车驾临视者再,语甚懽,赐以金唾壶,问所欲言。广孝曰:〃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溥洽者,建文帝主录僧也。初,帝入南京,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帝乃以他事禁溥洽,而命给事中胡濙等遍物色建文帝。久之不可得。溥洽坐系十余年,至是,帝以广孝言,即命出之。

第67节:百折不挠(51)

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明成祖朱棣为什么关了溥洽?因为他听到了两个传言:〃有言建文帝为僧遁去,溥洽知状〃,〃或言匿溥洽所〃。但不论是〃有言〃,还是〃或言〃,都并非确指,都不足以确认建文帝为僧遁去,或建文帝匿于溥洽所。姚广孝是燕王朱棣的主录僧,他与溥洽,一服务于建文帝,一服务于燕王,两人各为其主,对于同为主录僧的溥洽有同病之怜他要求释放被久系的溥洽,虽然不免是出于同情心,但也可以理解为他不相信〃建文帝为僧遁去〃,或〃匿溥洽所〃,于是想在临终前替溥洽开脱。然而,姚广孝不相信不等于民间不相信。相反,这两点猜疑越传越远,越传越丰富。

3.神秘的胡濙、张三丰

既然合法的皇帝下落不明,篡位的皇帝派人到处访察其下落,就显得合情合理了。一些人虽然不相信建文帝在各地流亡的种种传说,但却也怀疑建文帝并没死于大火,而是在乱中逃出了皇宫。于是像明朝沈德符等人的一些书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少帝(建文帝)自地道出也,踪迹甚秘,以故文皇帝(明成祖朱棣)遣胡濙托访张三丰为名,实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监郑和浮海,遍历诸国而终不得影响。则天位虽不终,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

晚明黄景昉的《国史唯疑》卷之一也这样说:

遣胡濙西南行,求之湖、湘、黔、筑洞中,遣郑和东南行,求之瓯、越、闽、广间。海外几穷尽禹迹矣。唐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差类当日情景。

郑和的远航另议。这里先说胡濙。胡濙是谁呢?这个人很神秘。《明史》《胡濙传》说:

永乐元年(胡濙)迁户科都给事中。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遯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 。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胡濙是朱棣派出的一个秘密侦探。但胡濙传中说他出巡的任务不仅是寻访建文帝,而是有好几项:颁御制诸书;访仙人张邋遢;间以民隐闻。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明史》《胡濙传》又说:

皇太子监国南京,汉王为飞语谤太子。帝(朱棣)改濙官南京,因命廉之。濙至,密疏驰上监国(皇太子)七事,言诚敬孝谨无他,帝悦。

原来,汉王与皇太子争夺继承权,诽谤皇太子,朱棣对皇太子不信任,就派胡濙前往秘密调查。胡濙当时是户科给事中。明朝制度规定,六科〃掌侍从、规谏、补缺、拾遗、稽查六部百司之事〃。给事中作为言官,对于朝廷上下的事无所不管。当然,有些官员也可以在六科挂名,承办皇帝交给的特殊任务。胡濙出巡所干的都是秘密任务,即使朱棣出征在外,即使朱棣已经就寝,他也要赶去汇报。但问题在于,在朱棣床边他们两个都说了些什么,谁也不知道。

正因为胡濙本人行踪就很诡秘,而此时建文帝又下落不明,所以就助长了人们的联想与猜测。我怀疑《明史》的作者也受到了民间传说的干扰,把猜测之词写进了史书:〃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在胡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