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部分 (第2/4页)

明以及人脉之广,岂能不知有哪些君首牵连此事。但是在这个时候,重华不想亦不能于国中兴大狱,这八十九件神器,差不多牵连到三十多个部族。

真要是都按照纪桑部那么处置,由部族盟约而缔结的中华帝国,在经历了八年洪水之患后,还不得就此分崩啊!但是重华的态度很明确,依据而查,那呈放在巨岩上的神器就是表明了这种态度。说句实话,有不少部族的把柄都已抓在了重华手里。

天子帝尧因重华追查不力而怒,几次传令训斥,但是很快帝尧就得操心另一件事了。天下各部君首联名上书,因为万民苦水患之久,为求百年之后长治久安,请天子早立摄政之人。

摄政是什么意思?帝位是禅让,而受禅者须受到天下各部的认可,除非是天子意外身亡,否则新帝是不会突然冒出来的。摄政者亦俗称“假帝”,并非是指假的天子,而是“暂假帝事,以考贤德”之意。

比如后廪安排少务为新君,也是让少务先主持了一段时间的国事,在民众眼中看来是为考察其才能,其实也是一段培养的过程。待继任者将国中局势差不多都能掌控了,这才正式受禅继位。天子传位如此,就连各部君首的传位也是这样。

各部君首请求,现在就应确定一位摄政之人主持国事。伯羿殒落之后,帝尧失去了最重要的倚仗,如今又惹得天下各部不安,这个要求是没法再推脱了。帝尧下令由重华摄政,并令帝子丹朱辅政。

摄政之人将来未必就能继承天子位,但是重华是帝尧早就做好的安排,欲让他像当年的仓颉一样,届时推让帝位于丹朱,成为一个过渡人物。假如十年前便立摄政之“假帝”,这个位置就是崇伯鲧的,可若崇伯鲧摄政,将来就不会有别人的机会了。

而如今形势有变,只要洪水未退,身为治水之臣的崇伯鲧就不可能回到帝都摄政,而且这些年无论在朝在野,崇伯鲧的声望已大损。

帝尧与重华之间是有默契的,或者说帝尧自以为有默契。重华出身低微,因贤名才干被帝尧起用,帝尧还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对于帝尧的安排,重华应心知肚明,帝尧希望重华推让,而重华果然推让了。

重华在朝堂上坚辞不受,力荐丹朱摄政为假帝,而自己辅政丹朱。这令帝尧大感意外,因为重华推让的时间有点早了!帝尧的安排,实际上是让重华全力帮助丹朱,在这个过渡阶段创造机会让丹朱渐渐掌控局势,在天下各部中取得足够的名望与支持。

暂时由重华摄政而丹朱辅政,其实是就给将来丹朱继位所做的铺垫,重华怎么也得等到大洪水退后再退让丹朱,不料重华直接就把丹朱顶到了前面。如果丹朱今日摄政,坐镇于被洪水困绝的帝都,除了代替帝尧承受民怨指责,他还能有什么别的作为呢?

可重华就是这么推让了,并受到了天下众君的一致赞颂。宝座上的帝尧终于感到了彻底地无力,不知不觉中,重华居然在天下各部中有了这么大的影响与号召力,甚至已超过了崇伯鲧,丹朱难与之争。

最终的结果,还是丹朱摄政为假帝、坐镇帝都朝堂,而重华辅政、仍在薄城视事。

天下各部君首有事,并不到帝都平阳中去找丹朱,而是直接去薄城找重华请示。当然了,这也不是不敬天子、不尊丹朱,最好的借口就是交通不便。众君仍持应有的礼数,诸事找重华裁断,并托重华大人去向丹朱请示。

重华表现得也足够恭谦,所有重大的事务一律派人去请示丹朱。但在这种情况下,丹朱又能独自做出什么决定呢?具体事务的执行,还是得由重华经手。

虎娃的本尊仙身早已回到巴原,还留了一具分化形神之身坐在薄山顶上,巨岩上摆满了神器。此事已传遍天下,后世竟有人将这块巨岩称为分宝岩,还以讹传讹,附会出很多其他的神话故事与神话人物。但在此时,这里可绝不是什么好地方。

半年后的一天夜间,没有月光,只有漫天星辉。虎娃突然从巨岩上飘然而落,向前行了一礼。因为夜色中走来一个孤独的身影,正向他行礼,来者竟是丹朱。

虎娃惊讶道:“丹朱大人,你不在帝都主政,怎会来到这里?”

丹朱道:“丹朱不肖,主政无功,因过受父皇训斥并降罪。天子已下令将我逐出帝都、放归部族,今日是特来向奉仙君辞行的。”

虎娃这半年来留形神分化之身坐在薄山顶上,并没有过问天子朝中的任何事情,但此地发生的一切也都在他的眼中,只是默默旁观。

重华选的这个地方非常好,削峰顶为平台,站在这里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